旱作玉米密植增产延期低水分籽粒直收现场观摩会在平凉召开

平凉日报 2021-12-01 17:29 大字

为进一步推进旱作玉米生产方式转变,加快耐密机收新品种集成示范。11月26日,由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主办,甘肃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和我院承办的“旱作玉米密植增产延期低水分籽粒直收现场观摩会”在我院高平试验站举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西北片区负责人薛吉全,省农科院副院长、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研究员樊廷录,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王芳,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尚中,市科技局副局长王侃,省种子管理局、甘肃省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市科技局等单位有关领导和专家、高平镇村社干部及群众70多人参加了观摩会。院党委书记孙智清,院长张国钰,纪委书记田金明陪同,樊廷录主持会议。

会上,樊廷录向与会领导专家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在陇东旱作玉米生产上集成示范的覆膜施肥播种艺机一体化、生物降解地膜及化肥减量绿色种植、低成本机械粒收和玉米秸秆机械还田等关键技术。特别是为了充分利用陇东旱塬区秋冬季充沛的光热资源,从去年开始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期40-50天,实现田间站杆晾晒,将籽粒含水量由30%左右降低到14-17%,显著降低晾晒成本,是今后旱作玉米降本增效的一项关键技术。薛吉全对该项技术现场作了点评,认为连续两年在旱作区开展延期收获玉米籽粒试验,是一项新的技术创新,实现了隆冬季节收玉米,值得在西北旱作区进行示范推广。并围绕转变旱作玉米生产方式,在耐密宜籽粒直收玉米新品种筛选、覆膜、播种农机农艺一体化、缓释氮肥一次基施、植保无人机病虫害防控、全生物降解地膜大田应用、机械粒收、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等关键技术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随后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15个旱作耐密机收玉米新品种展示、生物降解膜田间降解性能观测、玉米机械化粒收技术等现场演示,对9个玉米新品种进行了现场实际测产。参试的15个玉米新品种籽粒平均含水量15.54%,现场实际测产的九玉W03、联创825、迪卡519、强盛388、MC703、先玉698等6玉米新品种产量在1000kg/亩(折合14%含水量)以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今年7-8月份干旱严重,9-10月份降雨量超过往年同期,收获期比往年延迟1个月的情况下,参试的玉米新品种植株整体表现抗倒伏、产量突出、适宜机械粒收等特点,适宜在陇东旱塬区进行推广示范,达到了很好地试验示范效果。

近年来,我院玉米课题组依托甘肃省现代农业“三平台一体系”建设、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等平台,联合省农科院旱农所、泾川县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在国家、省市相关项目的支持之下,结合陇东旱作玉米生产特点与技术需求,先后筛选出了一批产量表现优异、生育后期籽粒脱水速率快、抗倒伏、适宜机械粒收的玉米新品种,集成研发了艺机一体化播种、化肥、农药减量、残膜控制、延期籽粒收获等一批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新技术,为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旱作玉米全程机械化推广进程,助力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撰稿:续创业 编辑:王腾飞 审核:田金明)

新闻推荐

聚力战疫情,社会组织勇担当 平凉市各级社会组织党组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

本轮疫情发生后,面对与日俱增的抗“疫”压力,平凉市社会组织党委第一时间发出全力打好疫情防控保卫战的倡议书,号召动员...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