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起来的衣服
杨军民
我的家乡在泾川的一个小山村。我上小学的那一年,家里在川道的居民点上盖了房子,房子是土坯房,除了木料自己花钱买,脱土坯和盖房子的工钱都可以欠在生产队,由父母挣工分陆续还。盖房子的时候,父亲从兰州回来了。父亲带回了两只大木箱子,箱子大小适中,做工也很细致。母亲把衣服往箱子里放,在臭蛋(卫生球)的气息里整理着衣服,像小孩子在玩过家家,挪出来又挪进去,挪进去又挪出来,乐此不疲的样子。
母亲的姑姑,我们的姑奶奶嫁到了平凉城。有一天,母亲从姑奶奶家回来,脸色绯红,步子轻快,心里似乎藏着一个秘密,看着我们欲言又止。
吃晚饭的时候,母亲终于忍不住了,对父亲说:“他爸,你知道吗,姑姑家的衣服在柜子里是立起来的!”然后眼睛瞪得大大的。父亲在兰州待过,见过些世面,他对母亲说那种装衣服的柜子叫衣柜,衣服是挂在柜子里的,不是立着的。母亲当然知道衣服是挂着的,她这样说是想给我们一个惊喜。即便是挂着衣服的柜子,对她也是新鲜的,因为长那么大她见过的、用过的老式柜子,都是把衣服叠起来平放着的。
从那一天起,想有一个衣柜,让衣服在柜子里“立”起来的愿望在母亲的心里迅速滋长起来。
那时候父母在队里挣工分,盖房子的时候欠队里的钱还没还清,自然没钱打家具。
父亲趁着农闲找了几个人,拉锯的拉锯,抡斧的抡斧,花了一上午时间把老庄子门口的那棵大杨树给伐了。又找来大伯,用一根大锯把木头改成了木板。“哧哧”的拉锯声持续了小半个月。木板一层层垫起来放在棚子里风干。木头干好的时候,父亲把村里的木匠老王请来,斧头锯子的声音,到处飞扬的刨花,还有赶过来出主意、看热闹的邻居们,让平时寂静的小院热闹了起来。母亲跑出跑进地端茶送水,轻捷的身影活力四射。
忙乎了半个多月,大衣柜做成了,家里热闹得像过节。热闹过后,母亲欢天喜地地往里面放衣服,发现了问题。柜子的两扇门关上有些错位,搬到屋角后柜子老放不稳。原来老王是个半铆子木匠,当时院子不平,柜子是稳的,屋角平了,反倒放不稳了。母亲宽宏大量地说,当时老王也没见过能把衣服“立”起来的柜子,也是难为他了。母亲细心地把柜子垫稳。母亲的衣服总算“立”起来了。
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们拆了土坯房在原基础上盖了平板房。房子共三间,水刷石的墙裙,苹果绿的门窗,镶着玻璃,竖着钢筋棍。院子也打成了水泥地,别提多气派了。
临搬新房的时候,母亲听说邻居李婶请了浙江师傅在做家具,她一下就有了主意,让浙江师傅也帮她做一个衣柜。跟李婶一说,李婶很爽快,让我们把木料拿过去。
师傅是两个瘦小精干的小伙子。他们都是夜间干活,吃大米饭。那几天,我们的大铁锅里第一次蒸上了大米饭。只是师父们昼伏夜出,我们没有看见他们做家具的样子。
一个礼拜后,衣柜抬回来了,看过的人都竖大拇指。新柜子和老柜子放在一起,一个婀娜多姿,一个抽抽巴巴。自然新柜子抬进了新房子,旧柜子就放在柴房放一些旧衣服了。
五年前,家里对房子又进行了改造,在平板房的基础上加盖二层,设计了厨卫暖气齐全的小二楼,并请了木工在几个卧室都打了壁橱,一面墙的壁橱,有多少衣服都可以“立”起来。后来,搬家的时候,所有的老家具全部淘汰,唯独留下了那个浙江人打的、母亲用了多年的衣柜。
那个衣柜饱含着母亲对好日子的渴望,见证着一个家庭的变迁。其实这些年,立起来的何止是衣服,还有我们的好日子呀!
新闻推荐
7月9日至10日,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史百战带领调研组来平凉市开展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题的“不忘初心、牢记...
泾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