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改革助力旅游扶贫 本报记者 张栎

甘肃经济日报 2018-07-31 11:10 大字

泾川县城关镇凤凰村

“在家门口打工,时间不长,收入又高,已经很满足了。”平凉市泾川县城关镇凤凰村村民赵凤霞是“七彩凤凰生态休闲旅游民俗村”景区里的一名设备操作员,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工资2600元。由于家中老人生病,赵凤霞一家多年来致富无门,生活贫困。去年,成为了“七彩凤凰生态休闲旅游民俗村”景区的工作人员,让全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泾川县城关镇凤凰村属泾汭河面山特困片带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99户806人。2014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68口人,贫困发生率33.54%。结合实际,该村积极发挥区位、土地、生态、产业等优势,以发展乡村旅游业为方向,以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项目为依托,实施农村“三变”改革。2017年,全村当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50万元,贫困户人均收益1400元,全村贫困人口下降至63户23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9.7%。

旅游铺路昔日山区变景区

去年8月底,泾川县举办了首届“锦绣凤凰”民俗文化旅游节,旅游节的开幕迅速让凤凰村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而“七彩凤凰生态休闲旅游民俗村”也成为了当地旅游的新亮点。事实上,“锦绣凤凰”民俗文化旅游节只是一个暖场,紧接着“花卉观光园”“稻草人游乐场”“窑洞居民生活体验中心”等特色活动一下子点爆了泾川旅游。

泾川县城关镇副镇长叶云告诉记者,“七彩凤凰生态休闲旅游民俗村”只是凤凰村打造旅游景区的初期构想,随着游客的增加,凤凰村还新建了民俗文化街、水景区、生态花卉园、乡土树种植物园、游乐园和动物园等景点景观20多处,不断培育的旅游新业态,使旅游人数呈几何式增长。景点通过各大旅游网站,积极进行宣传营销,同时在周边城市展开旅游推介,并开展微信“点赞赠票”活动。

数据显示,目前凤凰村农户在景区保安、保洁、导游、导购、维护、管理、建筑、运输及农家乐后厨服务等多种岗位就业150多人,其中旅游公司以1.5万至2.5万元的年固定收入聘用本村劳力53人,带动返乡创业29人;招商建办农家乐2个;带动本村群众自主经营旅游产品、特色小吃销售摊点20个;签约新新娘、金色海岸、金夫人等婚纱影楼5个,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00多万元。“井喷式”的增长带动了平凉城乡旅游发展,休闲养生旅游大格局已初见稚形。

“三变”改革村民分红渠道多

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平凉推行“龙头企业带动、公司农户双赢”的发展模式,健全完善了群众增收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三变”改革的雏形。

叶云告诉记者,2016年年底,城关镇确定了“政府搭建平台、项目强化支撑、龙头企业带动、村组合作办社、农户入股分红,群众实现脱贫”的工作思路,通过招商引进了资金实力雄厚、农村情结深厚的甘肃锦绣凤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凤凰村旅游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让村民参与其中并获利,公司和合作社共同委托会计事务所、评估公司,对村集体的固定资产和农户承包地、林权、房屋(窑洞)以及具有一定旅游产业开发价值的私有财产等进行核算评估,作为入股资本全部注入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大股东,全权代表群众利益,维护农户权益,与公司协商股份占比,入股旅游公司。

凤凰村村集体以山、水、田、林、路等自然资源和广场、文化长廊等公共服务设施折算资金入股公司,每年享受固定无风险分红5万元,盈利性分红按公司年利润的2%向村集体进行分红。“群众还可以以土地、窑洞、古树、劳动技能、民俗技艺等各种资源核算股金,按股份占比,享受固定无风险分红、盈利性分红,实现了由资源变资产的转变。”叶云说,整合村集体发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10万元和91户贫困户扶贫专项资金45.5万元入股公司,年底享受9.2%的固定分红,是资金变股金的转变。

农民变股东是以任何资源或资金入股公司的村集体或农户均成为甘肃锦绣凤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股东,村集体和农户享有固定分红和盈利收入。经村集体、合作社、旅游公司、农户代表四方协商确定,至目前共设置了集体资源股、发展扶持集体经济股、专项资金扶贫股、承包土地经营股、窑洞经营股、林地草地经营股等13个股种,并确定了股权归属。

甘肃锦绣凤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小峰介绍,通过“三变”,村民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得分红。以集体资源股为例,村集体整合的山、水、田、林、路、广场、文化长廊等公共资源、资产,折算资金1200万元入股合作社,按总资金的10%核算股金120万元入股公司,股份占比2%。采取固定分红+盈利性分红的方式向群众分红。固定分红农户每年分得红利5万元,而盈利性分红,农户按年盈利总额的2%核算红利。今年2月,旅游公司召开分红大会,合作社分得年终红利25.89万元,其中村集体分得5万元,农户分得20.89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群众增收难的问题,切实树立了群众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探索实践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 三变”改革已在甘肃省取得初步成效,也成为农村发展、农户脱贫的有效实践。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把多勋认为,甘肃省还应建立健全生产经营风险防控机制,切实守住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底线。

把多勋认为,农村实现“三变”后是存在生产经营亏损风险的,目前,省内试点的几个地区,政府主导性大,参与企业、参与项目也比较好,所以亏的风险较小,但逐步推广后,政府支持的惠及面肯定要小一些,难免出现亏损,而农村、农民风险承担能力有限,必须建立健全生产经营风险防控机制。

把多勋建议,建立参与“三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生产经营原因出现参与“三变”农民收益严重减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需要时,由政府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同时积极推动农村商业保险,积极引导和推动有关企业、农村集体、农民购买农业商业保险,可适当把投入到农村、农业、农民的部分财政资金或者将集体公共资源折算入股变为现金,作为参与“三变”改革的有关商业保险费,为有关农民、农村集体、企业购买农业商业保险。

胡小峰也认为,要积极推动融资机制创新。资金缺口是项目推进的主要拦路虎,政府应针对企业和农户推出贴息贷,做大总量、盘活存量,弥补农村“三变”改革资金缺口。也要借鉴外地一些地方“特惠贷”的“四方协议”模式,发挥民营企业、国有平台公司等经营主体为农户融资担保的作用。由农民、经营主体、政府、银行签订四方协议,明确农民向银行贷款,企业为农民贷款提供还款担保,农民与企业约定贷款用途,政府监督协议履行。这种方式既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又拓展了农民和企业融资渠道。

新闻推荐

良种良法育良田

本报记者洪文泉杨唯伟今年4月初,平凉市泾川县遭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冻害,气温下降到零下7摄氏度,当地许多冬小麦受冻严重。但种...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