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窑匠下山记

平凉日报 2017-05-17 04:10 大字

□本报记者徐青

住窑洞、挖窑洞、搬窑洞、修窑洞、补窑洞……泾川县红河乡田赵村村民田占民一出生,就与窑洞结缘。他在窑洞里居住了68年,当“挖窑匠”也有40多年。

田占民是个命苦的人。1岁半时父亲去世,15岁时哥哥去世。16岁时母亲去世,嫂子改嫁。田占民清楚地记着,嫂子临走时留给他的,只有一只旧被子和一张烂席子,除此,就是三口破窑洞。

19岁那年,田占民东凑西借了140块钱,在破窑里将就着结了婚。24岁那年,村里在半山上给他划了块新窑址。田占民与妻子一起,在二叔的指导下开始挖窑。3孔5米深的窑洞,前前后后挖了两年时间。他因此学会了挖窑,还通过给别人挖窑挣点零用钱。

1980年后,田占民家分了1亩多川地和13多亩山地。为了吃饱饭,他和妻子把地角地边能耕种的地都种上了粮。随着儿女的一天天长大,这些辛苦打出的粮食,也只够维持一家里人的温饱。

一直以来,老田以家里三孔宽敞美观的窑洞而心满意足,窑洞也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也先后几次对家里的3孔窑洞进行维修,并“扩容”到了12米深、6米高。他家的窑洞也成为了当地窑洞居所的“样板工程”。

2015年8月的一个深夜,一场暴雨突然袭来,山洪冲破崖面涌入深院,如果不是老田抹黑撬开院门让洪水排出,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事情已经历过多次,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搬离窑洞。

一晃40年过去了。2014年,老田家所在的山脚下已发生了很多变化。县乡利用田赵村生态植被良好、山水资源富集优势,新建成了集生态观光、人文体验、休闲垂钓于一体的山水景观,当地群众还靠着国家林改试点县的政策发展起了特色林下养殖。

在***政策扶持下,山下的村民有产业了,一幢幢小康屋也拔地而起了。“自家修房,政府还给钱,哪里有这样好事?”2016年,老田主动报名要建小康屋。一辈子从没在亲友家借过“大钱”,也从没修过一间砖瓦房的老田,狠心卖掉家里的牛,又跟亲友借了2万多元……年底前,老田终于修成了院墙和四间偏房。

去年***政策补助3.2万,今年政策再补3.4万,老田感觉很惬意。去年他又贷到5万元贴息款,按照村里产业规划,栽植了2亩冰菊和石竹花。去年底,花籽收入了4000多元,这让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老田格外惊喜。

“等手头宽裕点,我还想修几间上房。”告别居住了68年的窑洞,老田好像再次焕发出当年挖窑的活力来,他还想继续扩大产业规模,还想再修更大更好的新房子。

新闻推荐

钦北财政“五措并举”支持危房改造惠及农户1650户,4950群众受益

(记者肖鑫通讯员李静静)“5个月累计发放危房改造资金3553.11万元,区级配套资金560万元,惠及农户1650户,受益群众4950余人。”钦北区财政局“五措并举”全力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让农村困难家庭危房...

泾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老窑匠下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