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永福:一竹独秀画出多彩人生

平凉日报 2017-04-30 06:02 大字

□本报记者秦玉龙

●他是一名艺术家,手执一支画笔浪迹天涯,描绘多彩人生。他也是一个商人,在兰州东部市场从事服装批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他从灵台什字原一个小山村出发,用了30多年,从小县城走向省城,从省城走向京城,从京城又走向全国各地。

●他以花鸟见长,尤擅画竹,在陇原书画界可谓一“竹”独秀,与蒋志鑫、陈龙等人,是平凉画坛屈指可数的几个中美协会员。

●他是陇原画家中为数不多的“另类”,自由穿梭于商场和艺术之间,虽然不以绘画谋生,却在有心无意之间,叩开了艺术殿堂之门。

在当今时代,一支画笔,并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技艺或是一种艺术行当,喜欢它的人,更多是把它视为提升精神素养和生活品质的美的精灵。王永福就是这样一位画家。

什字原上的

农家娃爱画画

初识王永福的人,都会被他身上浓烈的艺术气息所感染。殊不知,这位给人第一印象“很潮”的艺术家,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娃。

灵台县什字镇中永村,什字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55年前一个夏日的黄昏,王永福就出生在这里。兄弟姐妹6人中,他排行老六。祖辈务农的老王家,从没有奢望过子女中会出一个艺术家。王永福7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使得这个原本就贫寒的家庭,生活更为艰难。然而,苦难的生活也不乏诗情画意,家里窑洞墙壁上的涂鸦,承载着老六儿时的艺术梦。

据王永福讲,他从小就有绘画天赋,几岁时就能看啥画啥,用树枝在地上画鸡狗猫羊小猪娃,用黄土块在墙上画花朵、树木、小娃娃。上小学以后,课本上的各种插图让他迷醉,“照猫画虎”倒也像模像样。他回忆说,儿时仿照画得最多的是烟盒图案,如“羊群”烟盒上的一群羊,“牡丹”烟盒上的一朵牡丹,“恒大”烟盒上的一座山等等,都被他涂画在了自家窑洞的墙壁上,而且惟妙惟肖,颇有几分神似。

因为热爱绘画,王永福爱上了图文并茂的小人书连环画,用父亲和哥哥姐姐逢年过节给的零花钱,买了许多连环画册。他很骄傲地告诉记者,那个时候,自己是村上拥有小人书最多的人。每天放学回家后,他就照着连环画学绘画,可以说小人书就是他的“启蒙老师”。

不过,对于王永福来说,真正接触绘画是从上中学后开始的。因为会画画,又写得一手好字,老师就让他办学校黑板报。于是,黑板报成为了他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一方天地,看着同学们围在黑板报前品读自己的“作品”,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上高中后,他主攻文科美术专业,没有专业老师教,就自己搜集教材自学,并被老师特许在上课时可以在教室后面画画。当时学校有一位非常赏识他的教导主任,每逢星期六、星期天,就把学校会议室的钥匙给他,让他练习绘画。课余,他还经常帮助什字镇文化站搞宣传,也为照相馆画过布景,是当时镇上小有名气的“画家”。

高二时,王永福听说在邻近的泾川县文化馆,有个叫刘文君的老师办了个美术培训班,正在招生。1978年那个暑假,在部队当兵的二哥的资助下,他第一次走进了专业美术教学的课堂,第一次用毛笔、宣纸绘画,第一次知道绘画分很多种类,也第一次知道了写生、速写、素描这些专业词汇。他跟着刘文君老师学了三个假期,系统学习了书法、山水、人物、花鸟等书画技法。几年后,在灵台二中复读的王永福,举办了一场个人画展,这也是灵台史上第一例在校中学生举办的个人画展。

经商为养家

绘画为养心

在当今甘肃画坛的中美协会员中,王永福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另类”。他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老板,一个是画家。

说起自己当老板的历程,他很是感慨。由于醉心绘画艺术,王永福在高考中名落孙山。不服输的他,又复读了一年,还是没有考上。于是他又复读了一年,依旧高考落榜。心灰意冷的他,背起铺盖卷回到了什字原,与家人一起春种秋收,老老实实当起了农民。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年后,王永福的绘画技艺给他带来了一次命运转折,有人推荐他去县影剧院当了一名美工,专门画电影海报。在县影剧院,他一干就是7年。期间,他又被单位推荐报考了甘肃省电影学校,脱产学习舞美专业,提升绘画技艺和艺术素养。毕业后,回到影剧院继续画电影海报。1990年,他跳槽到县工商银行工作,还是画海报搞宣传。三年后,县工商银行被撤并,王永福失业了。

眼看着一家三口生计成了问题,王永福夜不能寐。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带着妻子女儿离开灵台,去了省城兰州,在东部批发市场做起了服装批发生意。从1993年初到兰州,如今已过去20多年了。王永福的服装批发生意越做越大,从原来一个20多平方米的小门店,发展成为如今的服装营销公司,年收入达二三百万元。他在兰州买了房子,买了车子,开办了王永福书画工作室,是东部市场人人皆知的画家老板。

日子过得很滋润的王永福,却并没有忘记自己为何而出发。多年经商的过程中,他始终没有搁置画笔,只要一有空闲,就拿起笔来画画。他始终认为,经商只是为了养家,而绘画却能养心,是自己毕生的梦想和追求。他告诉记者,前些年每次过年回家,村里人看到他开着汽车,妻儿衣着时尚,都很羡慕他。但他却表示,当初自己之所以选择经商,首要考虑的是养家糊口,让一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实现个人的梦想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责任和担当才是第一位的。

2006年,王永福把服装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背起行囊前往首都北京,报名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深造,系统学习书画艺术。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的四年里,他的书画技艺得到了质的提升,也逐渐领悟了艺术的真谛:一支画笔,并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技艺或是一种艺术行当,也不是拿来赚钱的。那些真正的艺术家,穷尽毕生精力,都在追求书画艺术的至臻境界。他很庆幸,自己当年选择经商是对的,不但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境遇,而且使他的书画艺术创作成为一种纯粹的精神享受。

画竹子画花鸟

画多彩人生

从平凉灵台县一个小山村出发,一路经历风雨坎坷,饱尝世事艰辛冷暖,在追求艺术梦想的道路上,他却始终充满着激情和热爱。在王永福的眼里和心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是美丽且美好的。他将这种情感诉诸笔端,诉诸创作,其画作总是呈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蓬勃的生命力。

在艺术研究院期间,王永福先后师从李魁正、郭怡琮、何家英、贾广健先生学习书画。其中,李魁正是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怡琮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二人都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花鸟画大师。四年间,他跟随导师去各地写生,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视野随之变得更为开阔。

王永福说,当你面对大自然中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时,方能深切感悟到生活乃艺术创作的源泉。只有不断深入生活,感悟大自然,寻找和发现自然中的美,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花鸟画新作。

2008年10月,在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中,王永福的参展作品《竹林映霞》荣获铜奖,这幅作品的构图虽然只呈现了竹林的局部,但其粗壮闪亮的竹节和劲挺的枝叶迸发的昂扬向上的生命力,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表现了画家孜孜不倦追求的“深入生活,感悟大自然,寻找和发现自然美”的创作思想。

熟悉王永福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急性子,说话急,走路急,连吃饭都急急火火,好像总有忙不完的事情。然而,一旦他拿起画笔,铺开宣纸,立即便进入了一个静怡淡然的世界。这种性格上的“两面性”,正如他亦商亦文的人生状态一样,切换自如,潇洒随意。

从2007年到2010年,王永福创作了许多作品,先后有《霜节傲骨》《沐浴圣光》《畅想曲》《竹林映霞》等8幅作品入选国家级大型画展,在书画界声名鹊起。2010年,他迎来了自己艺术生涯的大转折,成为继蒋志鑫之后,第二位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平凉籍画家。

如今,已过天命之年的王永福,逐渐淡出了商海,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了书画创作上。交谈中,记者看到的是一个低调而又真情的画家。他不热衷于观念艺术的语言,表达一如既往的质朴,普通话中偶尔夹杂着灵台乡音,正如他的画作一般,弥漫着一种天然的光感,表现出真诚的力量,折射出最为吸引人的一面。

“画工笔要耐得住寂寞。”个性张扬内心沉静的王永福,用他的专注和潜心印证着“朴素也能惊人”的真理。他告诉记者,前些年创作的一幅全竹图《君子之风》,被一位书画爱好者以26万元的价格收藏,这也是迄今为止他的作品卖出的最高价格。

不把中美协会员身份当“筹码”,不为卖画而画画,不为自己画作标价。特立独行的王永福,一如竹之品格,霜雪不凋,坚韧挺拔,逆风生长,朗行于书画江湖。

《生命之歌》

王永福,笔名雪浪,生于1962年,平凉市灵台县什字镇中永村人,以花鸟竹子闻名陇原画坛。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学会会员、甘肃省工笔画协会副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兰州市青少年书画协会副主席、平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新闻推荐

银滩镇扎实推进“全国文明镇”创建工作

本报讯为了扎实推进国家级文明镇创建工作,银滩镇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多措并举,在全镇营造长期不懈抓好创建全国文明镇的氛围。该镇召开创建全国文明镇动员大会,将创建工作列入全镇工作重要日程...

泾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