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发现北宋“会仙亭”碑
□本报记者何小龙文/图
4月11日,记者前往泾川县博物馆采访古庙壁画如何保护问题时,在博物馆院落众多石碑中见到一块新近征集的北宋时期石碑,该碑碎为4块,右下角缺失,拼在一起,呈方形,长58厘米,宽51厘米,厚4厘米。碑文共80个字,字迹清晰:“泾原路走马黄君玉入奏,因馆于郡署,思□会仙亭,遂率通判陈宗儒唐弼,驻泊都监江利涉公济,幕中蹇逢辰伸之、史祥天休、王道中庸同游,皇祐五年十月八日泾原路都钤辖知军州事刘凡记。”
据泾川县博物馆馆长魏海峰介绍,碑文记载了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4年)泾原路走马(官名)黄君玉进京之际,与刘凡、陈宗儒、江利涉等同僚共游泾州会仙亭一事。此碑原由城关镇共池村一农民收藏,他是20余年前在泾川大云寺塔附近的五龙山顶挖土时所得,当时出土之地瓦砾成堆,推测可能系“会仙亭”原址。
“该碑为北宋时期的‘会仙亭\’游记碑刻,为研究北宋泾原路的建置、治所及泾州官制等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该馆专业技术人员于旭涛说:“碑文虽然较短,却包含了大量北宋时期信息。首先,碑文中涉及人物较多,有刘凡、黄君玉、陈宗儒、江利涉、蹇逢辰、史祥、王道等,共7人,他们均不见于北宋正史。特别是刘凡,他为滕子京之后的另一位泾州知州,但在清张延福所修《泾州志》一书中,对此并无记载。因此,该碑的发现弥补了地方志对宋代官员记载不足的疏漏。”
魏海峰说,据考证,该碑记载了走马、通判、驻泊都监、都钤辖知军州事等官职名称。根据《宋史》记载,走马即走马承受公事的简称,每路一员,通常每年进京入奏一次,若有边警则可随时驰驿上问,是宋代特有的监察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皇帝的“耳目之寄”;通判则为一州之监察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其品级略低于一州的军政长官,而职权大体与之相等,政令军令由一州的刺史(知州)和通判联名签署方能生效。都钤辖知军州事为一州高军政长官,驻泊都监为一地的主要军事长官,协助都钤辖知军州处理军队事宜。由此可以对北宋泾原路的职官制度大致有所了解,即各路设走马监管所属州、郡军政,其下各州以都钤辖知军州事和通判共掌军政,而驻泊都监则为都钤辖知军州事在军队事务方面的重要辅助。
魏海峰说,碑文中记载的是泾原路走马在进京之前,由当时泾州的主要军政要员多人陪同,可见北宋时期的泾原路治所及泾州衙署所在地距今天城关五龙山不远,即泾州古城遗址,又一次证实了古代泾州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性,佐证了泾州古城的建置延续史。
新闻推荐
心香一瓣刘美凤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我,记忆深处再也没有比书店更令人留恋的地方了。老家荔浦的新华书店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矗立县城,早些年它与街上骑楼比肩而立,毛主席手书的书店名字在阳光下熠...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