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在泾川境内的“长征姊妹花”
冯水花晚年照。
□王丽君
在这个春意浓浓的四月天,花季少女们该是背上书包走进学堂读书时、该是在温暖的阳光下无暇地灿烂着。然而翻开八十多年前的历史案卷,追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为数不多的女红军战士们的生前往事,那个年代她们瘦弱的身躯上扛着的却是枪支弹药、头顶上是炮火乌云……她们和男红军一样在漫漫长征路上,爬雪山、过草地,还要克服自身性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艰苦的环境中,她们无论是走完全程到达陕北会合,或者是在半途壮烈牺牲、或者是因病因伤因其他原因流落,都表现出团结向上、积极乐观、不怕牺牲的坚韧品质。本文带你走近长征时期流落在泾川境内的石桂英和冯水花,探寻她们在漫长的岁月里结下的“姊妹情缘”。
苦命孩子自谋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长征进入四川。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以今四川省通江县为中心,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约4.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达700万,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石桂英和冯水花的原籍就在四川省。石桂英,生于1918年8月20日,来自“川北门户”广元市的苍溪县龙山镇街道;比她小一岁的冯水花,原名青香,生于1919年9月,来自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的通江县黄家河村。在那个军阀连年混战的年代,防区割据,关卡林立,捐税苛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商业萧条,工厂倒闭,农村残破,农产量锐减,最最受苦的就属老百姓。他们一天学堂都没有机会进去,一顿饱饭都没有吃过,一天安稳日子都不曾有过。石桂英,全家上下10口人,父母亲、五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她从小就帮父母照看弟弟妹妹、干杂活,一直到15岁入伍时。冯水花1岁时父亲病故,7岁时母亲病故;后随姐姐冯彩莲生活了70多天,又被介绍到一姓刘的人家当童养媳两年;9岁时因受公婆虐待,离开刘家流浪乞讨;后流浪到四川省平吉霸,又被一个叫徐怀治的农民领养,为他家放牛、打柴干点零活,生活了四年。
革命生涯同甘苦
1933年2、3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并在通江县建立了总指挥部。当时全县仅有23万人口,就有5.4万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有5万通江儿女参加了游击队、赤卫队、女子独立营、儿童团等地方武装。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和川陕省委的直接领导下,从川陕省委机关和众多报名的优秀妇女中挑选出400多人,在通江县组建了红军第一支正规的妇女武装——“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同期,邻近的苍溪县建立了妇女独立连,长赤县建立了妇女独立营。正是在这样“赤化全川”的革命宣传和实践中,不满15岁的石桂英在家乡苍溪县、14岁的冯水花在通江县平吉霸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入伍后俩人都被编入三十一团兵工厂,在做衣服时相互认识,整训一段时间后,给她们配发了枪支随部队行军打仗。
1933年至1934年四方面军先后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大规模的围攻。部队与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会合,先后扩编为4、9、30、31、33等5个军,总兵力达8万余人。尔后,又取得了广(元)昭(化)、陕南、强渡嘉陵江等战役的胜利。1935年3月,红4方面军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在四川西部懋功地区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8月,一、四方面军为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在行军途中,石、冯二人一直在一个排,排长叫李秀英,石桂英给排长经常端水扫地。1936年7、8月间,随部队行军到宁夏固原一带,与国民党部队打了一仗。夜黑雨大,风雨交加,战斗紧张,后被炮弹轰晕。在醒来之后,部队不知去向。第二天国民党部队在清山时将她们抓捕。后关押到平凉监狱四个月,10月间又送到泾川县监狱扣押。在这几年的革命生涯中,石桂英、冯水花同甘苦,共患难,一路曲折、风雨相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亲如兄弟姊妹,不离不弃。
寻常生活情亦浓
石桂英、冯水花一同在泾川县监狱四个月时间。直到1937年3月,她们被泾川县城关镇蒋作栋(保长)和蒋春和(外号叫蒋善人)从泾川县监狱保释出来。石桂英与泾川县玉都镇郭马大队郭家生产队一富农郭耀祖结婚,生育两个儿子。1949年新中国成立,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制后,石桂英又改嫁到本村小卢生产队,与小她4岁的卢新云(中农)结婚,并将小儿子卢军昌带到卢新云家一起生活。1950年,她在乡妇委会工作了三个月,后因孩子小等原因一直从事农业生产为生。儿子卢军昌在乡农机厂工作,娶妻赵月琴,婚后生育三子。婆媳二人相处甚是融洽,儿媳凭自己一技之长为乡里乡亲缝制衣服挣点零花钱贴补家用。赵月琴回忆说:“我婆婆是四川人,脾气大点,骂他儿子,但舍不得骂我,我娘母子相处很好。婆婆给我抱娃,我给她端吃端喝、碟碟上碟碟下,煮鸡蛋、买奶粉、换尿布、熬中药、点眼药……家里家外我就干了”。可以说,娶到这样的儿媳是卢军昌一家人的福气、更是石桂英的福气。赵月琴一直侍奉公婆、丈夫到病终。1988年石桂英去世,终年70岁。1995年,石桂英丈夫卢新云去世,终年73岁;2005年,石桂英儿子卢军昌去世,终年63岁。现赵月琴孤苦一人生活,儿孙们常年在外务工。
1937年同石桂英一起从泾川监狱保出的冯水花,被一名叫蒋正芳的农民花了三十元买去作妻。11年后,即1948年10月,蒋正芳病故。1949年2月,冯水花又改嫁到泾川县何家坪,与一农民晁锁林结婚。生育三个女儿,大女儿晁存苗,给其招婿叫刘晁忠,以务农为生;二女儿晁桂芳,农民;三女儿晁桂梅,1975年10月在平凉农学院上学,2011年退休于泾川县残联,现年60岁。冯水花一生是比较清苦的,子女们回忆她们小时候上小学时,学校组织没少听忆苦思甜报告会。她母亲经常到学校给学生们讲在万恶的旧社会地主、资本家是如何剥削、欺压他们的,他们为什么参加革命以及长征路上的所见所闻等。为了攻读她们上学,冯水花靠在县城卖水、摆小摊补贴生活。自三女儿参加工作以后,生活情况才有所好转。但终因奔波劳碌、积劳成疾,于1992年农历正月初九因病去世,终年73岁。
政府没有遗忘这俩位“长征流落姊妹花”。1980年3月20日,平凉地区民政局下发了《关于石桂英、冯水花二同志发给红军流落人员证的批复》(平地民(1980)044号)文件,石桂英、冯水花按照流落老红军对待,发给《红军流落人员证》,月领取定期定量补助费30元。
据冯水花的三女儿介绍,她母亲在世前,每逢过年过节,两家人像走亲戚一样相互走动,她们都称呼石桂英为“娘”,这个称谓就相当于石、冯是亲姊妹关系。由于俩人远离娘家,在泾川本地没有其他亲人,她们彼此就是“娘家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记者从泾川县博物馆获悉,北京大学中文系向泾川县博物馆回函,同意“将泾川西王母相关文物纳入课题重点研究对象并予以呈现”的建议,并决定派遣由北大博士、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泾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