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铅华洗尽的美丽

北海日报 2017-03-15 10:20 大字
又是一个周末,我独自走在老街上。时临暮冬,冬天耍起了北风,游人不多,是正好的清静。

我边走边看。老街的楼房,斑驳的外墙忽明忽暗,布满岁月的斑点。一些墙壁被刷上了油漆,像旧衣上缝了些补丁,似乎显得不太协调。有些楼房门前挂着一把铁锁,锈满其上,楼上窗台野草扶墙而长,雏鸟闻声而飞。尽管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侵蚀,却犹如美人迟暮,依然风韵犹存。

1927年以前,老街曾是北海最繁华的商业街,盛况空前。走在街上,我们仿佛看到当年商贾云集、熙熙攘攘的旧日景象。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北海老街以商业的形式,把文明的种子一路向西撒播。但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老街一度门前冷落车马稀,商铺几乎全部变成民居。所幸的是在历史的洪流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动荡中,老街也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一番梳妆打扮,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老街,集旅游业和商业于一体,焕发出新的活力。而老街骑楼的商业性质,体现了人性之美,无雨淋,无日晒。这份人性关怀有骑楼人的精明之处,稍带了生意人的一点狡黠:它把你从烈日下的街道上拉到骑楼下,至少是将你拉近了他的生意。这就如无声的广告,让你看看他的产品,买还是不买?不过买不买由你,我仍然给你遮阳挡雨,不取分文,不计得失。

如果说窗户是眼睛,那么老街的卷拱就是一道精致的眉。它线条优美,凹凸有致,像一道眉毛嵌在窗户上,弯得温柔,弯得秀气。窗户三个一排,两个一双,无论哪一个卷拱都各具特色。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这里,窗户成了老街的眼睛。细细品赏,这眼睛里面无不透露着百年老街的秘密。田字形的窗户透出明亮的光,像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看着老街,看着它的兴衰荣辱;最妙的是那两个铜钱双窗,状如铜钱,周围有凹凸饰纹,西化的外墙装饰又渗透浓浓的中国特色。圆形的窗户像女子深情的明眸,又仿佛带着深闺少妇对商人“重利轻别离”的幽怨。

“女儿墙”像一道镂空的屏障,线条流畅,花纹各异,式样变化多,像戴在楼房上的一顶皇冠。相传古代女子就在楼顶盼夫归来,想念心仪的男子,故称为女儿墙。在老街,几乎每一户都是商贾之家,女儿墙承载了女子太多的思念。“莫做商人妇”,自古闺中怨妇多。正如刘采春在唐诗《啰唝曲六首》其一中描写的那样:“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夜幕降临,抬头看到楼顶花样百出的女儿墙,仿佛看到当年那个身着长裙的女子站在楼顶,面对大海,手扶花墙,盼望夫婿的归来。

我们怀想老街的历史,追忆老街的繁华,老街似乎总是跟时代的变迁,跟商业的利益相关。其实,我更愿意抛开这些因素,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把老街想象成一个藏在深闺中的女子。她贯通中西文化,气质非凡,她身上的每一处装饰,每一个窗户,每一缕色彩,每一砖,每一瓦,都糅合了一个古代女子的端庄、温婉,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悲欢离合。

老街的美在于它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条街道,更因为它提供了一条通道,使人们能穿越在时光里,感受来自那个年代的风情和气息,满足了人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在老街走了一个多小时,我没有说一句话,没有拍一张照片,脚步甚至轻得没有发出一点声音。老街沉默在百年的时光中,我沉默在老街的沉默里,以一个老街女子的身份感受着老街。

新闻推荐

红古区——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

3月9日,红古区召开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暨区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红古区委、区政府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各镇、街道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近200人参加会议...

泾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泾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铅华洗尽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