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奏强音——喜迎市第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经济篇(下)
□本报记者刘英娜
金秋时节,在平凉农村,最有看头的,是果园,红彤彤的果实映衬着果农的笑脸,沉甸甸的篮子里盛满了丰收的喜悦;最为壮阔的,是梯田,一层层或新翻或平整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刚刚覆上的地膜已结上晶莹的水珠;最可动人的,是码在墙头金黄的玉米,是大棚里采摘的新鲜蔬菜,是牛舍里等待添草的牛犊,是付出辛劳收获成果的农民。
行走此间,时刻能感受到农村大地所发生的变化,和平凉现代农业发展的脚步。
在平凉,一场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与变革正从上而下、自下而上展开。
苹果产业是全市覆盖面最广、产业链价值链带动力最强、带农增收效果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建园,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国际化生产,现代果业发展机制正在形成
在苹果生产大县静宁,适宜区几乎都种上了果树,凡是有果园的地方,都显现出勃勃生机。在静宁的上百万亩果园中,尹海平的果园显得有点“另类”,他种的果树树形小而干笔直、株距小而行距大,但不栽杆不拉线,不打桩不搭架,不同于一般的矮化密植园。这是尹海平通过不断的琢磨学习和考察试验,采用“乔化密植栽培技术”种植的新型果园,省工省力,管理简单,人可以轻松自由在果园行走,小型机械设备也能开进去,老人小孩就能进行简单操作。
尹海平的创新被当地果业技术人员称为“果农的自我觉醒”。
目光转向东部。30年前,泾川果农马正兴承包了10亩果园,是县上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六年后果园第一次挂果,盛果期一年的收入有三四万元,种苹果让他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马正兴又承包了120亩园子。“零打碎敲已经不适应市场,只有规模化集约化,搞自己的品牌才有出路。”2010年,马正兴发起成立了泾川县丰台乡正兴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年后注册了“泾正牌”苹果商标。现在,这120亩果园每年产量30多万斤,产值近百万元。
三年前,马正兴再次承包了305亩矮化密植园,明年就能进入盛果期,标准化程度更高,优果率也更高。从10亩到120亩再到300亩,从乔化稀植园到矮化密植园,马正兴实现种果三级跳。“这是个可以发家致富的好产业”马正兴说,目前合作社的电商平台也搭建了起来,对发展前景他从不怀疑。
说到矮化密植果园,灵台海升现代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不得不提。这是平凉首个高标准矮化密植苹果园,矮砧密植、立架栽培,机械化操作、水肥一体化管理,栽植当年就开花结果。今年,产业园也迎来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丰收年。随着矮化密植模式的成功,这种集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于一体的现代化种植模式在平凉市多个县区逐步推广。
近年来,平凉市果产业发展呈现栽植模式由乔化稀植向矮化密植转变,建园主体由单家独户向联合共建转变,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效节本化转变,果园管理由常规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果品营销由产地销售向多元销售转变,产业开发由生产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态势。据业务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市苹果面积243万亩,挂果园面积130万亩,产量165万吨,产值72亿元,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3850元。
肉牛养殖是平凉的传统优势行业,平凉红牛是平凉市打造的优势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冲击下,牛产业如何发展?养殖户与企业如何应对?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转型正在探索
说起近一两年的肉牛养殖,平凉宏远肉牛养殖场负责人马宏伟有些激动,“2012年的时候价格最好,一头牛挣几千元,现在生意淡,前年一年就亏了30多万元。”宏远肉牛养殖场建场的时候,正是牛价好的时候,那时养殖场以育肥为主,周期短,效益好,可他们没想到,这么快就遭遇了市场的寒冬。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随着国家进一步放开肉牛市场,低成本的进口牛肉进入中国,国产牛肉受到冲击,一些看不到前景和效益的肉牛养殖场和养殖户纷纷退出,而在这场博弈中,平凉也未能幸免。
为了生存下去,在政府支持和政策帮助下,2014年,宏远肉牛养殖场改育肥为主为繁育为主,养起了基础母牛,每头母牛政府补贴500元,这样,马宏伟还在观望的心才稍微安定下来。
而泾川旭康食品有限公司,则早在几年前就及时调整了发展思路,搞起了养殖。对于牛产业来说,下游的繁育、养殖等环节利润相对薄弱,加工、经销、餐饮等上游环节才是利润的高点,旭康致力于此,是什么打算呢?“简单点说,就是养高品质牛,产高品质肉。”在这一点上,公司董事长程强始终认为,平凉红牛的品种的高品质就是高档牛肉的保证,所以,旭康的养殖场挂着“平凉红牛繁育中心”的牌子。
在这里,牛采用无拴系饲养,听着音乐自由活动,吃的饲料全都是专用配方。2012年召开的平凉红牛优质高档肉牛育肥成果鉴定会上,国内外专家认为,平凉红牛繁育中心所育肥肉牛肉质“达到生产优质雪花牛肉的质量要求”,“可与日本和牛媲美”。如今,旭康的牛肉卖到了上海、厦门、北京等地的高档餐厅,一斤牛肉价格几百元、几千元并不夸张。而公司也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建成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出口为一体的食品加工企业。
在崆峒区花所乡,同样执着的郭凯,已经扎根在这养了多年的平凉红牛。经过不断摸索,郭凯带领平凉市天源农牧有限责任公司走出了“养精品牛、造放心肥、种有机菜”的新路子。郭凯介绍,养殖场采用的是获得了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秸秆饲料化微生态系统优化与肉牛品质育肥技术”,牛肉品质优良。2013年建起的有机肥生产线,每年利润可达五六百万元。生态农业园,集采摘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是市民体验乡村生活、欣赏自然风光的好去处。“尽管这几年育肥市场不理想,但牛产业链条上其他项目的收入足可平衡。”郭凯说,养牛、种玉米、青贮饲料、上马有机肥、建生态农业园,全产业链、绿色循环农业的路子是走对了。
依托泾汭河川区,创建国家级蔬菜产业园区,推进蔬菜产业生产规模化、营销市场化、服务信息化、产品品牌化、装备现代化,集产贮加销和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产业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实现
崇信县锦屏镇于家湾村菜农于喜贝承包的日光温室里,葫子已经卖了好几茬。2010年,于喜贝“随大流”承包了一座日光温室,自此便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种菜上,现在他已经有两座温棚,一座钢架大棚。“我现在就是以菜为生,日子活泛着呢。”于喜贝说,他只是“随大流”种些甜瓜、葫子、萝卜等供应本地市场的普通疏果,但这三个棚一年下来也能收入5万元左右。
于喜贝总说的“随大流”背后,其实就是政府的产业引导和支持。在泾汭河川区国家级蔬菜产业园规划图中,于家湾正处在汭河川区蔬菜产业经济带上,也是设施蔬菜集中区的重点建设村。
依靠泾汭河川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创建国家级蔬菜产业园区,是市委、市政府实施陇东绿色蔬菜基地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落实国务院“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民生稳定供给的重要举措,更是扶持农民、富裕农民,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今年秋天,平凉市各地雨水充沛,平凉市方盛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7月底种植的第二茬菜花已经进入收获季,采摘后,它们将被冷藏包装送往南方市场进行销售。
平凉市方盛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成立之初,正是瞅准了与南方蔬菜市场的“时间差”,种植西兰花、花菜、莲花白、西芹等高原夏菜,主打南方市场。2013年,公司产品转型升级,开始发展效益更高的香菇,目前已经种植了72棚300万棒,这段时间香菇市场售价较高,批发价卖到了10元,即便如此,只西安和宁夏两处市场都供不应求。“下一步,我们打算发展更多的农户种植香菇,公司免费提供菌棒和技术,统一收购,既保证产品的品质和数量,也让更多农户受益。”该公司总经理张宏勋说。
2016年1月,酝酿已久的“庄薯4号”通过省级认定,这是继庄3之后,庄浪农技中心在马铃薯品种培育方面的又一成果。而利用马铃薯繁育新技术——雾培法,生产马铃薯原原种,也于今年7月在平凉市获得成功。
随着粮、牛、果、菜、薯“五个百万”增收工程的持续实施,全市农业增加值持续增长,特色产业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达到51%以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振)日前,市文明办发布第六期“平凉好人榜”,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身边好人上榜。他们是:年荒山造林上百亩的华亭县马峡镇蒋庄村“种树...
泾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