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旧貌换新颜 乡村惹人爱

平凉日报 2016-09-15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赵育娴

在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道路左侧是一排陇东民俗风格的民居,右侧是集中建设的绿化休闲小游园,配以枝繁叶茂的景观树、点缀其间的小廊亭、充满乡土气息的旧粮仓,勾勒出一幅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

不仅仅是白家村,如今在平凉大地上,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成为改善乡村环境、激活乡村经济、留住浓浓乡愁的有力抓手。由“千村一面”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方向迈进,平凉市着力打造形成建设机制活、规格高、有特色的精品特色乡镇。

人还是那些人,村还是那些村。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产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全市启动“百村美丽、千村整洁”工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建设幸福美好家园,越来越多的农村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了华丽转身。

从脏乱差到整洁美,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店子村位于灵台县什字塬上的西屯乡,距县城16公里。

沿着吴凤公路向前行驶,便到了店子村。曲径通幽的水泥硬化巷道把村庄与农户串成了“珍珠链”。该村党支部书记柳安祥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讲起村子近年来的变化:

尘土飞扬的沙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青砖白墙的农家院替代了破旧的土坯房,漂亮的文化广场修起了休闲长廊,乡间小路边栽上了花草树木,新式路灯照亮了夜归路……

农村美不美,关键看环境。

坚持以通路、通水、通电、通网和绿化、美化、亮化“四通三化”为标准,平凉市启动“百村美丽、千村整洁”工程,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强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积极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打造形成了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升级版”新农村。

“我们村基础差,底子薄,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柳安祥说,起初,让群众清理自家门前杂物,大家并不积极,后来,村里实施了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内容的环境整治行动,党员干部带头搞卫生,力求使村子环境更加干净、优美。

党员干部的行为感染了村民。很快,家家户户都行动起来美化庭院。不少出门在外的人自发回来修葺老屋,不愿拖全村环境整治的后腿。

“村里环境好,眼里敞亮,心里也敞亮。”村民何忠义说。

浓浓乡愁,留住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

广袤乡土,留着人们的乡愁。

对住在关山深处的群众来说,走山路、住窑洞、熬罐罐茶,曾是他们的全部生活。

“美丽乡村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不能像城市一样,必须有优美的田园风光,还要体现耕读文化的传承、农事体验的乐趣。”华亭县上关乡碾子沟村石桥社把改造“土坯房”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村里42户土坯房改造都注重传承、保护。

如今,村还是那个村,但房子成了灰瓦白墙的新房子,错落有致地伫立在关山脚下,土路成了水泥路,戏台子变成了多功能文化广场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在古老梨树、核桃树的环绕之中。

古老的村落在改造中传承着关山文化,群众出门望关山,门前流淌着碾子河,村头的两棵“罩庄树”,成了永久的乡愁记忆。

不仅是碾子沟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平凉市提出了要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改造危旧房、旧窑洞,并把许多村落的大槐树、老梨树、老柿子树保留下来,成为乡村的记忆。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既保护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又保护传承本土文化,既注重对旧村庄的改造,又注重文明乡风的培育。

“十二五”期间,平凉市新农村、美丽乡村建成文体广场31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377个、农家书屋326个、乡村舞台238个、农民健身工程364个,基本实现了水电路房基础设施和体育文化卫生公共服务“两个全覆盖”、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和环境卫生整治“两个全达标”。

产业支撑,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午后,秋天的阳光带着微微的凉意,在泾川县玉都镇康家村文化广场上的一个亭子里,几名妇女正聚在一起聊天,商量着能否把家里的炕、餐桌等拾掇拾掇,给周末来村里玩的城里人提供吃住的地方。

“周末有不少城里人来,如果能搞一些有特色的饭菜,一定红火。”“对,咱这环境好,离城又不远,听说能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彻底改变了村里的面貌,这样的环境一点儿不比城里差!”村民李小芬说,不少搬到县城的人,看到环境逐渐好起来后,又回村子住了。

“新农村建设以来,我们村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家种植果园10亩,挂果园6亩,这几年年均收入8万多元,自家房屋全部翻修一新。”静宁县八里镇关道岔村村民马山岗说。

美丽乡村既要村庄秀美,更要产业丰美。让农民群众既要住得好,更要日子过得好。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让农村环境美起来,更要让群众口袋鼓起来。”——平凉市坚持一手抓基础改善,一手抓产业培育,在修硬化路、通自来水、建小康屋,从整体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同时,规划发展多元富民产业,培育了一批牛果菜专业村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基本实现富民产业全覆盖,户均达到3亩果、2头牛、1亩菜,示范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普遍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近年来,全市各级以“五个百万”增收工程为抓手,强势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市果园面积、肉牛饲养量、蔬菜产量分别达到260万亩、116万头140万吨,发展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42户,特色产业收益占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

新闻推荐

10月16日,泾川县窑店镇庙头村群众在采摘苹果。近日,该县32万亩挂果园全面进入采摘销售阶段,预计今年果品总产量将达到4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 樊翔

10月16日,泾川县窑店镇庙头村群众在采摘苹果。近日,该县32万亩挂果园全面进入采摘销售阶段,预计今年果品总产量将达到4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