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p;  赶集,其实是做生意的人赶着方圆的几个集市,出售货物。对于我们到集上买些生活必需品,比如一把扫帚、几个瓷碗的人来说,通常称跟集。即便是

甘肃日报 2016-09-22 00:00 大字

赶集

赶集,其实是做生意的人赶着方圆的几个集市,出售货物。对于我们到集上买些生活必需品,比如一把扫帚、几个瓷碗的人来说,通常称跟集。即便是我们有时背半袋黄豆粜了,买些零碎东西,也叫跟集。

说起跟集,我想起小时候在地上玩的一种“跟集”游戏。这个游戏就是由跟集这种民俗事象而生发出来的。玩前,先在地面上画三条相交的长竖线,竖线底端画两条横线构成格状,竖线顶端各画一个圆圈象征“集镇”,中间以交叉点为圆心画个圆圈,在圆圈的上下方再各画一条横线,这样一条竖线上就形成五个交叉点。三人各在一条竖线的底端交叉点上摆一个“子”,作为选定的集镇和线路。如我家乡周边有三个有集市的乡镇(那时称公社),分别是红寺集日一、四、七,甘沟的二、五、八,四河的三、六、九。玩时每人手中拿五个“子”(土块、石子、草结之类的,就地取材,不计质地),然后出子凑数,自己每次出几个子,要慎重考虑,尽可能猜想另两方会出几,以能凑够自己集日的三个数为最佳。出前,三人手背后面,考虑好之后,然后同时喊“一二三”,大家展开小手,由一人清点子数。三人所出子的和为几,就由跟集者向前走一步,总数大于十者仍算个位数,比如十四,跟红寺集者向前走一步,如此类推。谁先走完五个交叉点到了“集镇”,就算赢家。

我通常和堂兄、虎子三人玩这种游戏,每次我们都以出单双定头家。堂兄当头家的次数总占多数,他通常要的是甘沟集,因为甘沟是我们的公社,剩下的红寺和四河就由我和虎子去争执了。

游戏这样,现实如此,赶集你只能赶三个集市,或者在三个乡村的集市里追赶光阴:初一红寺,初二甘沟,初三四河,初四又是红寺,如此往返,周而复始,即便风雨兼程,也走不出日子的九宫格,岁月的套路。比如,从我的家乡翻过一座山就到了细巷,那里也是三六九的集日,如果逢“三”你去了细巷,你就去不了四河。因此,对于一个赶集者来说,你必须学会取舍,固定一个地方,也许就固定了一些买主,增加了一些人脉。

老家有一位老人,年轻时当过小碗匠。集市搞活了之后,他从远处批了些眼镜,就开始赶起集来。每天天不亮他就起来,熬着喝上一罐茶后,就推着自行车上路了,车子后尾架上绑着一个小木箱,那里边装的全是眼镜。今天去甘沟,明天上四河,后天走红寺,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到外地进货之外,始终穿梭在这三个乡镇的路上,赶着时光的集日。时间久了,人都熟了,大家都称他为黄师。每到一个集市,他都在信用社的门前头找个位置,用随身携带的小笤帚扫净一块地面,接着铺上一块红布,然后将眼镜摆在上面。他摆眼镜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很有讲究的。每次都是七行七列,七七四十九,讨一个四季发财的吉祥语。同时,这每行眼镜都有说法,都是按照不同价位和材质来摆放的。你要一个多少钱的眼镜,他就会给你一下子拿出一个适当价位的货,让你来掂量。一副眼镜最多挣多少钱,他心中有一杆秤。只要你给多少钱,他总会给你卖多少钱的货。他说他从不亏人,因为他只要在一副眼镜上加上他想赚的钱之后,就再不多要一分钱。也许正是这样的经营之道,让他每天都有进账。钱虽不多,但家里一年的开支全指望着他卖眼镜赚来的钱。

赶集确实是一件苦差事。我的一位亲戚经常赶集,他不像别人有目的而为。他是到集上才跟集。每次骑一辆旧自行车,带一个麻线口袋和一杆30斤出头的秤。在集上转几转,看到什么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就收购什么。跑到甘沟看到甘沟集上的羊毛比红寺的便宜几毛钱,就收购羊毛,然后驮到红寺集卖了,挣个差价。羊毛卖了后,发现红寺的苜蓿籽比四河的低几分钱,就收购一口袋苜蓿籽,第二天就翻山越岭带到四河出售。他逢啥收啥,啥有钱赚就做啥买卖,苦没有少吃,钱也没少挣。后来他买了一辆三轮车来赶集,倒也省了不少脚力,但也增添了寒冷,尤其是冬天,一大清早开着无篷的“三马子”赶路,有时会把人的脚冻得失去知觉。亲戚既跟集又赶集,既出卖苦力付出汗水,又靠智慧念着自己的生意经。他的集赶得辛苦,也赶出了成就,在庄里是最早将土屋变成砖木结构瓦房的致富能手。

“走,跟集走!”这是家乡最常说的一句话。有赶集的人,就有跟集人。赶集那天起得早早的,把货物摆在街道的两旁,跟集人就在货摊上左看看右瞧瞧,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东西看好之后,就开始商量价钱。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就成交了。在上街的山货市场上买一个背斗,在下街的布料摊子上扯三尺花布,在街心旁的菜摊上买一把甜葱,顺路给孙子买一个棒棒糖,这集就算跟上了。“把集跟上了”,通常表明心中想要的货物采购全了,有时也含有用便宜的价钱买了自己随心的东西。

乡集最热闹的时候,要数腊月份的年集,人头攒动,和春运一样波澜壮观。

一首《十二个月》民歌唱得好:“十一月柿子满街红,腊月里年货摆出城。”腊月里的集市围绕过年的用品摆满了整个乡镇的各个街道,像涨潮时分人群的浪花一波一波漫过了集市的岸头。他们从山村的各个路口三三两两走来,汇聚在这里,人多市面小,逼近的年节固然是涨潮的因素,但拥挤让潮水一直喧闹不息,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就是浪花涌来的声音。猪肉、粉条、清油,苹果、橘子、柿子,花生、瓜子、洋糖,灯笼、门画、春联,辣椒、白菜、菠菜,童装、童鞋、玩具……各类东西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乡集,是乡村的旱码头,是土产品的集散地。赶集,就是赶着货物的船只航行,赶着阴历的鸡鸭上路,靠岸的只是日子的一个节点,生活的旋律永无休止,赶集人就永远在征程。

□黄忠龙

新闻推荐

民生大餐 产业引擎 ——临夏州2016年州庆重点建设项目回眸

民生大餐产业引擎——临夏州年州庆重点建设项目回眸本报记者邹海林通讯员赵怀斌马春伟大夏河景观带、八坊十三巷、临夏大剧院、临夏体育场、临夏体育馆、临夏博物馆,是今年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周年...

泾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