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刘:美丽乡村新家园
□本报记者罗保虎
这段时间,是泾川县党原镇城刘村上官新老汉最高兴的日子,每天来村里休闲避暑的人络绎不绝,他开办的上官茶社也是门庭若市。特别是一到下午,他就和老伴两个忙得不可开交。
“有个事干,人精神多了。一天下来,能有一二百元的收入。”上官新笑着说,能在家门口找份轻松挣钱的活,多亏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城刘村地处镇政府所在地,人流物流相对集中,而且该村是北魏时期当阳古城所在地,1937年泾川县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也在这里诞生。去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注重融入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等理念,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利用地坑庄基复原了地下党支部会议遗址,建成了古城门、古城墙和古城楼等景观,再现了历史古城遗址,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新村建成后,为了能留住人,让更多的群众有收入,城刘村坚持文化资源挖掘和乡村旅游培育同步实施,不断拉伸旅游产业链条。
在外跑了七八年车的王保存今年也不外出打工了,他在地坑庄子旁流转了70亩地,种上了向日葵、瓜豆、玉米等农作物,建起了生态采摘园,还办起了“农家乐”。“既能挣钱,又能照顾上家里,比在外打工强多了。”王保存说,“农家乐”开业两个多月时间,生意好得很,平均每天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周末、假期人更多。
穿过高大上的当阳古城楼,便来到了村里的公共文化服务区。这里的戏台十分引人注目,广场上一群孩子正在打篮球,在城墙旁,几名孩子在自制的攀爬网、秋千上嬉戏,周围还有一些游客在长廊、石碑等处合影留念。
党原镇党委副书记朱俊毅说,村子在建设中,整合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乡村舞台等项目资金800多万元,按照贫困县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七个一”建设标准,建成了集文体活动、科普电教、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服务中心。配套了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书画展览室等公共服务场所和体育健身设施,实现了文化服务中心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融合。
农家书屋内,文化干事朱毛毛忙着为前来借书的群众登记信息。她说:“科普类的图书最受群众欢迎,这段时间放暑假,借阅文学类书籍的学生也很多。”朱毛毛专门负责村上的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平时除了管理图书外,还经常下载一些实用技术培训资料组织群众观看。
朱毛毛说,村里每年都会制定活动“行事历”,积极开展“十大孝子”“和谐五星”等评选活动,每个季度至少举办一次道德讲堂,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社火表演、秦腔清唱、电影放映等活动。
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后,广场舞成了村里妇女们早晚的必修课。“以前没有场地,跳舞的人也不多。如今有了文化广场,我们的舞蹈队已经发展到了100多人。”45岁的张淑琴一见到记者就说起跳舞的事情。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群众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看着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一直留守在家带孩子的樊军娥在文化站的帮助下做起了生意。她花5万元购置了68套古装,置办了单反相机、电脑、彩色打印机等设备,在当阳城楼上开了一家照相馆。“挣钱顾家两不误,还能帮着宣传城刘,我这农家妇女也有了用武之地。”樊军娥笑着说。
“村里的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在美丽的乡村,享受的是城里人的生活。”朱俊毅说,下一步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城刘的便利条件和文化资源等打造旅游示范村,让美丽乡村真正成为群众的新家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史春荣赵永刚金秋十月,穿行在遍布南北二塬的果园里,放佛置身于苹果的海洋,一枚枚熟透的苹果招人喜爱,一阵阵浓郁的果香沁人心脾,目之所及都是喜笑颜开的泾川果农采摘...
泾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泾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