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奇迹——平凉市发展生态民生林业纪实

甘肃日报 2013-11-17 20:18 大字

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奇迹——平凉市发展生态民生林业纪实

本报记者 惠程华

金秋陇东,满眼皆绿。走进平凉的沟峁梁壑,层层梯田上郁郁葱葱的果树染绿了黄土高坡,如同一个个绿色的“聚宝盆”。

“三苦”精神为子孙后代聚集财富

平凉地处黄河和泾河中上游,境内一川一塬八分山,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秋撒一把籽、夏收一斗粮”,曾经是平凉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2001年以来,借助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启动的契机,平凉市委、市政府和林业战线上的干部职工以“领导苦抓、干部苦推、群众苦干”的精神,把生态林和民生林栽满了沟沟岔岔。

刚刚在平凉市召开的“三北工程统筹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现场会”上介绍了经验的平凉市委书记陈伟说:“20多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以造福民生为己任,在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生态与民生林业的道路上大步向前。如今,平凉市在我国黄土层最深厚、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生产出了最好的苹果,在干旱少雨的丘陵沟壑上造出了508万亩生态林。广大干部群众用汗水浇绿了黄土地,用双手创造出了造福子孙后代的财富。”

平凉市委、市政府在审视市情后提出,要改善生态民生,重点在农村,潜力在山,小康在林。

泾川县官山林场曾是一片荒山秃岭,多年来,全县干部群众连续奋战挥汗播绿,在这里种下了满山的刺槐。如今,这1.8万亩的沟坡上,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官山林场也成了甘肃省第一个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基地。

平凉城区北部的虎山干旱缺水,在这里栽活一棵树要付出百倍的辛苦和汗水。2007年初,全市机关干部、学生、武警官兵走上了虎山,把一棵棵松树植在了荒山上……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如今,这里已是绿树满山。

面对加快改善生态条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平凉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守“山川一日不绿不收兵、农民一日不富不罢休”的信念,弘扬“三苦”精神,数十年如一日,硬是在千沟万壑、荒山秃岭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平凉“金果”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平凉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提出了“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统筹发展,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齐抓,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两个结果都要”的发展思路,把以苹果、核桃为主的果树经济林作为全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培育。(转2版)

(接1版)经过探索起步、建点示范、规模扩张、整体提升4个阶段,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民生上,总结形成了山顶梁峁油松沙棘“戴帽”、山腰梯田果树“缠腰”、地埂林草“锁边”、沟道刺槐“穿靴”的建设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与民生统筹推进、绿山与“金山”协调共建的现代林业发展路子。

在平凉中部干旱山区,庄浪、静宁两县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产业,加快了由生态脆弱县向生态大县、由梯田大县向产业大县、由贫困县向富裕县的三个转变,呈现出大地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喜人景象。

金秋,庄浪县的早熟果园开园了,行走在万泉镇邵高坪层层梯田上,5000亩山地果园映入眼帘。今年72岁的邵锁成告诉记者:“1986年,我在全镇第一个栽下了苹果树,5年后,我的果园丰收了,一亩果子换了1万斤小麦。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种苹果哩。”

10月,走进静宁山区,红红的苹果压弯了枝头,果农们正忙着摘果袋。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片荒坡。

1999年的中秋节,正当大家合家团圆,享受节日快乐的时候,时任静宁县委书记的赵景山一大早就来到静宁南部山区,走进田间,深入果园,和果农面对面交谈,了解当年苹果产量、销售情况,为全县进一步发展苹果产业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此制定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规划。自那以后的20多年里,静宁县果品种植面积达到了9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45万吨,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靠苹果脱了贫致了富。

如今,平凉地区的果品种植面积达到了21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00万吨,林果业总产值突破32亿元,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66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并通过主打“平凉金果”品牌,取得了全国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7张名片,品牌评估价值达到了31.95亿元。

众手托起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希望

近日,走进华亭县神峪乡袁庄、神峪连片种植的5000亩核桃基地,漫山遍野的核桃林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近年来,华亭县将核桃产业作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的突破口,举全县之力,以每年2万亩的增长幅度推进。同时,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支持城乡造林绿化、绿色通道建设、新农村美化和苗木产业培育,加快核桃种植适宜区全覆盖,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全县累计发展核桃25万亩,年产核桃6000吨,产值达1.8亿元。华亭农民仅栽植核桃年人均收入达1360元,占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27.3%。 

生态和民生是平凉经济发展的底线,要“金山”更要绿山是平凉经济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建设、林果产业、林下种养、资源保护纳入全市发展大盘子,建立了市委市政府协调指导、各县(区)统一组织、各乡(村)具体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推行机制。市、县(区)两级克服财政困难,每年安排林果业建设资金5000万元,同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000万元、银行贷款7000万元、企业和社会筹资近1亿元,保障了林果业发展的资金后盾。

与此同时,平凉市还建立起了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各村社组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00多个。林业、工商、质监、气象、电信、金融等部门在全市建立各类服务站点(所)89个,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林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保障。通过招商引资,国内外的客商来到平凉市兴办“果”字号企业。纸箱包装企业、果酒、果汁、果醋以及果袋等企业纷纷兴起。静宁县依靠果品产业兴起的包装企业已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年可生产纸箱3.1亿平方米,占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一片树林,就是一个生态环保的小环境,一个果园,就是一个致富奔小康的“绿色希望”。平凉市发展生态民生林业的典型经验,得到了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的高度评价,他说:“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改善生态和保障民生融为一体,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兴林与富民良性互动的路子,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提供了示范和样板。”

新闻推荐

大学生村官朱海龙的一天 本报记者 惠程华 通讯员 赵永刚

大学生村官朱海龙的一天2月8日,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泾川县汭丰乡枣林子村大学生村官朱海龙早早起床,快速洗漱完毕,钻进日光温室忙碌起来。朱海龙每天都是6点多钟起床。这天,他走进第一座日光温室,棚...

泾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泾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