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崆峒山下绘新图

甘肃日报 2013-10-26 20:30 大字

崆峒山下绘新图

平凉大手笔建设中心城市

曾是边塞要地的平凉,以其古朴秀丽被誉为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平凉市中心城市建设实行政府引导、项目支撑、社会投资的投融资模式,轴线式开发,组团推进,一路高歌地向区域中心城市迈进。累计实施中心城市建设115项,总投资107.6亿元,已完成投资81.9亿元。建设了一批道路桥梁、园林绿化、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形象、人居环境和畅通水平得到大力提升,一个个新的突破令人振奋。

东城区改造工程,建设东城区路网、双桥路大桥及配套工程,总投资15.3亿元,今年完成投资14.3亿元,一期工程已建成通车,二期工程正在施工。新城区绿地公园,占地248亩,总投资3.4亿元,今年完成投资2.1亿元,建设景观绿化、娱乐休闲、商贸开发、公共服务四个板块,绿地面积达到60%。已建成北区绿化、喷泉、景观雕塑工程,南区地下商城正在施工。

老城区“八沟一河”治理工程,总投资3.3亿元,今年完成投资1.9亿元,建设防洪通道31公里,治理泾河河道,配套建设污水管网和垃圾收集站,完善城市防洪功能。困扰城区居民多年的城市河沟“脏、乱、差”问题将得到根治。

“平凉的城市框架拉得大,城市建设布局开阔,相比几年前已经有大城市的气势。”再次来平考察的浙江客商郭涛感叹道。

如今鸟瞰平凉市,西面,风景秀丽的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散发着深厚古朴的文化底蕴。城在变大、路在变宽、天在变蓝。中心城市一批惠民利民工程让人心越来越暖。

投资7.16亿元的城区集中供热工程自2012年1月18日发布招商公告,当年5月6日开始动工,并于当年12月24日启动热运行,成功已为城区100万平方米区域的用户提供供暖,真正实现了当年招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今年供暖季,城区500万平方米区域的用户将享受到集中供暖。

政府花大力气建设这个项目,主要基于它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集中供热工程实施后,平凉中心城市将全面告别燃煤供暖小锅炉,现有小锅炉全部取消,可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粉尘排放问题。集中供热实施后,可持续24小时恒温供热,让屋子一天里始终保持在国家规定标准温度以上。

“保障性住房项目缓解了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急需用房又买不起商品房的矛盾,项目启动至今,解决了3万多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成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市住建局房产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平凉加速建设陇东物流枢纽

10月22日上午,位于崆峒区柳湖乡杜家沟村的平凉陇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项目建筑工地,项目结算中心主体结构顺利封顶。

今年8月,作为平凉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商贸物流设施项目的平凉陇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由新疆大湾房产(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开工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75亿元,规划占地296亩,主要建设贮藏保鲜、加工配送2大功能区,瓜果蔬菜、粮油副食、水产肉类3大交易区,以及商务服务、办公结算、检测检验、培训4大中心,2014年建成投运。

平凉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新疆大湾房产(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骥说,这个项目建成后,可形成“三个高效交易圈”:2小时可将农副产品运达平凉市“六县一区”及周边固原、泾源、镇原等县市;3小时多可到达咸阳、延安、宝鸡、天水、西峰、定西等县市;4小时多可到达兰州、银川、内蒙古、西安、四川等省市区。

目前,这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2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陇东地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可容纳经营大户3000户,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农副产品年交易量达300万吨,年交易额50亿元以上。

围绕打造区域商贸中心的目标,平凉市坚持以商招商、以商聚商,加快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把第三产业作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与强市富民、和谐并进的重要突破口,以建设旅游产业开发工程和商贸物流中心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生活型服务业多元化发展。

平凉世纪购物城、平凉中铁联营站、平凉工业园区综合物流中心、平凉西综合物流中心、陇东汽配物流中心……相继开工建设。在“十二五”规划中,平凉市依托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枢纽、陇东能源基地、陕甘宁交汇区交通枢纽等经济地理优势,建设以铁路物流、公路物流、园区物流、煤化工物流为重点,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平凉打造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枢纽核心区的龙头项目的平凉国际商贸城,计划总投资13.5亿元,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11.2亿元。一期工程世博伟业家居广场、二期工程仁河汽配城南区已建成投入运营。

未来,平凉市将加快大型专业市场和仓储设施建设步伐,建成国家战略应急物资区域性储备中心,形成主要工业品、农产品流通中转站及集散地,至“十二五”末,货物仓储能力达到3000万吨,物流量达到7500万吨,物流值达到1200亿元,确立起甘肃东部物流枢纽的中心地位。

平凉“五个百万”工程富民

平凉市地处黄河和泾河中上流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沟壑纵横,生态十分脆弱。为了助民增收,加快经济发展,平凉市致力于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和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全国优质果品基地建设,全力实施粮、牛、果、菜、薯“五个百万”增收工程,成效明显。

“五个百万”增收工程包括百万亩果园提质工程、百万头肉牛增效工程、百万吨粮食丰产工程、百万吨蔬菜保障工程、百万亩马铃薯增收工程,概算总投资12.27亿元。到目前,完成投资11.4亿元,占年计划的92.9%。

百万亩果园提质工程是平凉立足市情实际助民增收的一个支柱产业,全市人民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大力发展果树经济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以来,平凉市已建成万亩以上新植工程12处、千亩以上工程54处,新植苹果24.6万亩;在50个重点乡(镇)落实果园标准化生产基地120万亩,完成果实套袋48亿只。平凉苹果带着金灿灿的国家级金字招牌使农民尝到甜头,使愈来愈多的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百万头肉牛增效工程助农增收。10月22日中午,记者在灵台县百里乡看到,灵台现代肉牛产业园肉牛养殖棚舍,在达溪河畔连成一片。这个产业园是经国家科技部牵线,由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陕西秦宝牧业公司独资建办的集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品牌营销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项目概算总投资11亿元,一期计划投资5.5亿元,规划建设养殖、饲草种植示范、饲草料加工储存、技术服务、无害化处理5个功能区,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静态存栏1万头,年加工生产饲草10万吨、有机肥5万吨的生产规模。目前,全市新建成养牛小区56处,累计达到301处;建成万头养牛乡54个、千头养牛村327个、百头养牛社1325个、十头以上养牛大户14355户。到9月底,全市牛饲养量94.2万头、出栏量28.2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42%和2.55%。

百万吨粮食丰产工程再获丰收。多年来,平凉市通过集中连片整村整乡、整流域整片带规模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全市全膜技术推广面积246.4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500.23万亩,建成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29个30.82万亩,完成灌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27.9万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24.29万亩。通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步伐,平凉市粮食产量于去年突破百万吨大关,今年,全市粮食产量预计可达到110万吨。 

百万吨蔬菜保障工程,已建成高原夏菜千亩示范基地15个,百亩设施蔬菜示范点30个。新建日光温室940亩、塑料大中拱棚10282亩,全市种植蔬菜84.77万亩,预计产量100万吨。

百万亩马铃薯增收工程,通过建立马铃薯区域性生产基地,加快全膜覆盖技术和脱毒种薯推广,加强马铃薯贮藏能力建设,培育发展马铃薯龙头企业,提高马铃薯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水平。目前,建成原种生产基地750亩,一、二级种薯扩繁基地1.49万亩,脱毒种薯应用面积达到108.5万亩,实现了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平凉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其中,“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号选育与示范推广”和“甘肃肉牛主产区玉米秸秆饲料化及品质育肥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两个科研项目荣获2012年度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文化提升形象 产业助推发展

“崆峒苍苍,泾水悠长,美丽的平凉,是我家乡。黄帝问道处,古风荡漾,远去了周秦汉唐,金戈铁马自难忘,绵绵文脉长。梦里云乡,陇头月上,神仙留恋的好地方……”

今年6月以来,平凉大地唱响了这样一首深情、激越的城市形象歌曲《神仙留恋的好地方》。人们说,唱响《神仙留恋的好地方》,是平凉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打造文化名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劲动力。

明确城市定位 理清城市之“脉”

“今年上半年,平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2.48亿元,增速达到30%,文化产业投资额达到12.29亿元,资产总额达到29.08亿元,文化企业机构数达到476家……”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赋予了平凉极其生动的灵性之美,彰显着平凉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年初,在泾川县大云寺遗址发现的窖藏佛像和地宫遗存佛骨佛舍利,见证了古代泾州佛教的兴盛,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有关佛教考古的重要发现,形成了“西有敦煌,东有泾川”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如何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平凉市委、市政府以政府“有形之手”带动市场“无形之手”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平凉市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的意见》和《平凉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和“十三板块”分方案,明确了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走特色化、多元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确定了全市“整体一盘棋、一县一特色、一区一重点”的发展策略,提出了“163”发展计划,即:培育一个龙头(以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为龙头),建设六大区块(六县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区块),实施三项工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公共文化普惠共建工程、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探索走出一条依靠文化助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努力把平凉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胜地、生态宝地、养生福地、旅游名地。 

眼下,平凉市包括文娱演艺业、新闻传媒影视业、文化旅游和出版印刷发行业、民间民俗业等在内的文化产业体系已经建立,文化创意业、数字动漫业、节庆会展业、信息传输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逐步崛起。

深化市场运作 拓宽城市之“路”

如今,一批极具平凉特色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应运而生。崆峒旅游文化产业园、大云寺佛教文化产业园、皇甫谧文化园以及龙泉寺文化旅游、安口窑陶瓷、庄浪梯田景观、静宁纸箱印刷包装七大文化产业园或已完成一期工程,或已完成项目的论证规划、方案编制等前期工作。这些产业园涉及国有、民营文化企业,涵盖文化旅游、娱乐养生、餐饮服务、工艺制品、民俗文化等诸多领域。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覆盖。

平凉市委、市政府把文化项目与经济项目相捆绑,突出抓好文化产业项目的谋划、引进、开工和运营,通过策划包装文化产业项目,搭建宣传推介平台,实施招商引资。在各大节会上,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庆华公司二期陶瓷生产线等23个前期准备充分、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顺利签约,实质性签约资金40.73亿元。

平凉市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文化产业建设中,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实力、叫得响的文化产业知名企业。崆峒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平凉正道文化有限公司、何霞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公司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千家万户生产剪纸、刺绣、荷包、挂毯、草编等文化产品,形成了众多的民间工艺品产业集群。 

挖掘始祖文化 延续城市之“根”

平凉市在全力打造“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文化旅游品牌中,立足独特的养生自然环境,大力挖掘和弘扬道源养生文化、西王母长寿文化、伏羲阴阳调和文化、皇甫谧针灸养生文化、武术运动养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强中医与养生、养生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以此拉动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吸引游客在平凉度假养生,各大景区做足了功课。崆峒山景区推出了养生系列旅游主题活动;温泉疗养通过挖掘历代药浴妙方,受到了游客的青睐;同样红火的还有餐饮养生,平凉山药、平凉金果、平凉牛肉、牛骨髓油茶、崆峒养生茶、关山真气运行养生袋、养生小杂粮、养生药枕等养生保健特产,成为旅游纪念品市场上抢眼的品种。同时,皇甫谧养生院等5家知名中医馆主打中医药养生牌,配套开发中医药展销、食疗、***、针灸、刮痧排毒、瑜伽康体等项目,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体验平凉的“国医养生”。

平凉全方位打造文化名市

平凉市委、市政府利用第六届世界养生大会、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首届华夏母亲节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西王母女性文化研讨会等,打造节会文化,成功将平凉推向国际舞台。近日,六集高清纪录片《西北望崆峒》在崆峒山下开拍,这部由平凉市委、市政府与中央电视台新影集团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涵盖全市重点风景名胜和重要人文历史资源,并涉及当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集大成的特点,这部平凉历史文化“影像志”将进一步树立平凉美好形象、展现平凉魅力、彰显平凉特色。

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强劲东风下,在《神仙留恋的好地方》广泛传唱和引领感召之下,“文化引擎”高速运转的轰鸣声响彻泾河两岸。

组稿:平凉市委宣传部

甘肃日报平凉记者站

新闻推荐

甘肃泾川佛教文化 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甘肃泾川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甘肃泾川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12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泾川县政府主办的“甘肃泾川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崆峒山下绘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