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甘政法:闯出民族地区文化双联路

甘肃日报 2013-09-09 20:53 大字

甘政法:闯出民族地区文化双联路

甘政法:闯出民族地区文化双联路

本报记者 宋振峰

到藏族地区的农村去联村联户,语言不通,生活不便,双联如何搞得有声有色呢?

这道难题,恰好摆在了甘肃政法学院的面前。他们的联系点,在夏河县拉卜楞镇、王格尔塘镇、达麦乡、麻当乡、唐尕昂乡等5个乡镇中的8个行政村,藏族人口占80%以上。

民族地区的双联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可甘肃政法学院又是一所地方性文科高校,没有给项目的优势,没有拨资金的能力,怎么办?还有,待在“象牙塔”中的干部职工,不熟悉农村工作,又如何给贫困农户找到脱贫致富的方子?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困难,甘肃政法学院没有“虚晃一枪”,而是真抓实干。干部职工纷纷饱含热情走出“象牙塔”,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坚持文化双联、智力扶贫,将帮扶外力变成了农牧民的致富内力,闯出了一条独特的民族地区文化双联路。

见面时,那声难得的“扎西德勒”

暑假,忙了一学期的高校老师好不容易能松口气了。可是,甘肃政法学院的干部职工却没有闲下来,他们抓紧这难得的机会,分批又到夏河县双联去了。

(转3版)

甘政法:闯出民族地区文化双联路

(接1版)

8月20日,刚一见到甘肃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鹏和其他11名老师,夏河县达麦乡山塘村村支书海老便热情地喊着“扎西德勒”(表示欢迎、祝福吉祥之意),迎了上来。

只有赵鹏他们,才知道这一声“扎西德勒”是多么来之不易。

“一所学校,来能干些啥?说话都得靠‘翻译\’。”海老有点“不好意思”地对记者回忆说,“听到他们来双联,我当时的态度就是无所谓,肯定是走过场。”

因此,去年2月底,当政法学院的干部第一次来双联时,海老觉得“不过是来了客人,招呼一下,也就走了”。

不仅是海老一个人这么想,接下来的一周,当政法学院的干部在村里挨家挨户走访时,群众眼光中都是怀疑。

也不仅仅是山塘村村民这么想,赵鹏告诉记者,刚开始他们到黄茨滩村时,找了4回村支书,都没见着。由于风俗习惯,双联,住在这里的村民家不现实,他们和一些乡镇联系,想将政府办公室当宿舍用,可当地总是没有,好不容易腾出来一间,又换给其他单位用了。

不要说严重的高原反应,光这一道道难题,似乎就挡住了政法学院双联的脚步。

只要多用脚步丈量民情,真正把心掏给群众,就一定能让群众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

放下“架子”,入乡随俗,政法学院的干部职工围着农民转,帮着农民干,逐渐给了百姓一份惊喜。

“他们虽说在兰州,可比以前州上、县上帮扶的哪个单位都来得勤。”海老说,“先不要说他们能干成多少事,但真是把双联当成事来做,村里谁不感动?”

青稞地里破天荒长出了燕麦、玉米

贫困地区首盼、急盼的是什么?是发展、是致富。

在政法学院看来,他们在双联中,就是要立足高校智力优势,突出做好文化帮扶、技术帮扶,帮村民找寻更多的致富门路。

种草都能种出钱来!金秋时节,发生在身边的这一活生生的事实,让山塘村村民大跌眼镜。

夏河县有雪顿乳业公司,有安多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虽然山塘村没有好的草山,养牛、羊的人不多,好像沾不上这些龙头企业的“光”,但经过调研后,政法学院认为,这些公司的许多饲料都得跑到外地去买,瞅准这一商机,村子为何不“念草经”呢?

可种惯了青稞的村民大多前怕狼、后怕虎。今年春天,在政法学院的多次动员后,海老和其他4位村民每人“大着胆儿”种了6亩燕麦。

“平均一亩打6000多斤燕麦,一斤鲜草卖3角,像我,7月底光这些草就卖了上万元。”海老说。“种草还不操心,青稞种起来费劲,一亩才打400斤,一斤1.50元,刨掉化肥、种子和收割成本,几乎不挣钱。”

有了政法人给的这把“金钥匙”,村民心中的灯亮了。前一阵子,村子与王格尔塘永杰草料有限公司签订了500亩的订单。

不光是动员种燕麦,在山塘村北面的农田里,以往的青稞地里也破天荒长出了100亩玉米。要知道,这是动员村子44户人家凑出来的试验田,瞄准的也是青贮饲料。虽说是第一年种,可这些玉米如今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政法学院还因地制宜,鼓励达麦乡黄茨滩村哲欠村民小组的达代,历史上头一回盖起了两栋养殖暖棚,并联合5户牧民,成立了犏雌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去年冬天,雪有一尺厚,我在牧场养的50头牛、300多只羊,一半都死掉了。”达代告诉记者。而他半信半疑间,在暖棚里养的20头牛,“二三月平常不咋产奶的季节,一头牛一天就产3斤奶,另外养的15只羊,长得就跟夏季牧场七八月的一样,一个月一只就能赚900元。”

尝到甜头的达代,前不久用政法学院给的5万元借款,又盖了一栋暖棚。“我打算再养70只羊,今天刚把买羊的定金交了。”8月19日,达代说。

在高原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9月15日,我们今年的两期双联乡镇干部培训班就要开班了。”甘肃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宋秉武告诉记者,“开办双联培训班,就是要开展教育扶贫,这也正是文化双联的一个切入点。”

唯有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越来越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在政法学院眼里,像夏河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其中一大关键是抓好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让村组干部成为脱贫致富的先行者和先锋引领的践行者。

为此,他们发挥在干部培训方面的优势,与省委宣传部联合,从去年开始,分期分批对夏河县5个乡镇的干部和泾川县1个乡镇的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增添一批实用人才。

教育扶贫,还有对基层教育的帮扶。

在达麦乡黄茨滩村明德小学,以前学校只有两台电脑,一台办公用,一台老师查阅资料用,都放在校长办公室里。偶尔,老师会把学生拉到电脑前,看一看,但想操作一下,不可能。

“自打政法学院去年给我们配备了20台电脑后,现在从三年级开始,孩子们有了电脑课了。”校长秦春艳告诉记者。

6年级的张雪莲,以前只是从电视上见过电脑,如今,她对电脑已经从新鲜到熟悉了。“从电脑上,我们知道了许多五花八门的知识,还可以在上面画画呢。”张雪莲说。

培养一名学生,不仅是致富发展的生长点,还能成为现代文明的生成点。对联系各村参加高考的学生,甘肃政法学院在高考辅导、填报志愿等方面全程跟踪指导,帮助他们升学深造。

甘肃政法学院还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将联系村、联系户作为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对接点。他们在学校双联区域有针对性地选取了12项课题开展研究。去年,学校有8项社科项目获得国家社科资金资助,其中就有双联课题的内容。

“科学研究如果不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肯定是苍白无力的。通过文化双联,我们这样一个文科院校,也获得了走出书斋、深入实际,锻炼能力、服务社会的难得机遇。”宋秉武说。

新闻推荐

【理论】领导论坛:倾力打造纪检“铁军”

【理论】领导论坛:倾力打造纪检“铁军”李学宏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应跟进到哪里。近年来,庆阳市纪委以监督“不留死角、不留空白”为目标,健全完善纪检监察组织结构,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队伍素质,倾力...

泾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