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泾川特色养殖产业亮点多本报记者 惠程华 通讯员 赵永刚 徐青

甘肃日报 2013-04-16 22:14 大字

近日,记者在泾川县农村采访时发现,当地农民群众都忙着搞养殖,并养出了特色、养出了时尚,全县养殖产业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

猪仔睡上“生态床”

“我们这里的猪粪不臭。”4月10日,记者来到泾川县荔堡镇兴旺种猪场,种猪场主人赵虎成笑着说,“秘诀就在垫料里,猪仔就睡在这‘生态床\’上。”

赵虎成告诉记者,“生态床”是一层厚厚的混合锯末屑加上专用发酵菌制成的,垫料内的微生物会迅速把粪、尿分解掉,不会产生臭气和污水。

谈到生态养猪的好处,赵虎成笑着说:“由于猪场不需要冲洗,节省了大量劳动力;而且猪粪清出圈舍后还可以作为优质有机肥使用,达到无污染的生态效果,这么养猪,我们自己放心,消费者吃得安心,所以客商经常都是上门订购。”

林下跑出“溜达鸡”

在泾川县太平乡天福生态养殖场,只见被铁丝网围住的树林里,一群群健壮的鸡在树林里或散步、或觅食。宽阔的养殖场里,整齐排布着笼养区、饲料区和散养区,3名工人正在鸡舍里忙碌着……

“这些‘溜达鸡\’吃的是我自己种的玉米,喝的是干净的自来水,住的是林地。”养殖场负责人千万宏介绍,他养的鸡肉质好,还比传统的设施养鸡节省饲料。去年以来他养了两批,出栏3.5万多只。

“去年,县上大力推进集体林权配套综合改革,特别扶持林下经济,我通过承包林地,以林权抵押贷了30万元启动资金,建起了这个生态养殖场。”千万宏说,他和四川等地的商家签订了购销合同,不到一年时间里就净赚了30多万元。 

红牛住进“小别墅”

在泾川县玉都镇裕康牧业公司,记者经过紫外线消毒后,才被允许进入公司院内。只见院内两栋彩钢瓦屋顶牛棚上面的通风轮在呼呼转动。走进棚内,一头头健壮的红牛正在牛槽里吃料、喝水……公司的工人说,这牛住得是冬暖夏凉、干净卫生的“小别墅”呢。

今年刚40岁的公司经理史喜荣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他就开始小规模养牛、贩牛,这几年县里出台了许多扶持优惠政策,他决定把牛产业做大。

在政府的帮扶下,史喜荣筹措240多万元注册了公司,建起了两栋牛棚,并配套建起了消毒室、管理房、饲料房和青贮池。史喜荣说,去年他养了100多头牛,一年下来收入20多万元。今年,他打算成立养牛合作社,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

新闻推荐

西王母女性文化及华夏母亲节研讨会在京举行

本报泾川讯(记者惠程华通讯员赵永刚)近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中国俗文学学会、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泾川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新世纪的西王母”西王母、女性文化及华夏母亲节...

泾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