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惠民甘霖润山村

甘肃日报 2013-01-04 23:58 大字

惠民甘霖润山村——平凉供电公司双联行动侧记

本报通讯员 程  华  康云焘

一方面是电费高村民负担重,另一方面是电压低村民用电难……长期困扰泾川县城关镇土窝子村东沟、西沟两个合作社120余户村民的用电问题,终于在双联行动中得到了彻底解决。

东沟、西沟两个合作社共124户村民,领取低保的村民达42户。在这里,由于供电线路年久失修,电力设施陈旧老化,线路末端电压低,大部分村民还使用着早被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电度表。由于电量损耗大,电费由村干部核定,抄表收费、线路运行维护管理由村电工一个人包揽,居民生活用电每千万时0.65元,比国标电价高出0.14元。在国家实施农网改造10多年间,别的地方纷纷要求农网改造,陆续实现了“两改一同价”,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里却成为农网改造的“死角”。

据村电工崔红得介绍,自己是2003年当上电工的,干了近10个年头了。两个自然村100余户人家用电抄核收费和线路运行维护由他一个人完成,两个社每月付给他报酬100元。为弥补电路损失,每户每月还要交纳一元钱的“电损费”。由于线路陈旧,遇上下雨刮风,电线摆动打火的事时有发生,村民用电经常受到影响。特别是最远处的40余户人家,末端电压只有170伏,电压低得连电视都看不成。

同时,由于在抄表、收费上不透明,不少村民心存疑虑和不满。在东沟社,61岁的王东叶说:“每月抄表收费,村电工说多少就多少,从不给发票。电费高不说了,一刮大风就断电!”72岁的回族大爷古学先说:“家里就我和一个小孙子,用多少度电倒说不上,每月电费30多元钱。”马瑞家有洗衣机,却一直用搓板洗衣服。马瑞解释说:“电费高用不起洗衣机,冬季有时用一下,大部分时间当摆设。”樊怀绪家里只有一台电视机,一个40W的灯泡,老伴舍不得用电,每晚早早熄灯关电视,可是每月电费仍高达20元左右。东沟社41岁的孙福堂建办的面粉加工坊是东西沟两个合作社唯一的磨面坊,由于交不起电费,磨面坊于1998年关停,从此之后,两个社上百户人家都要赶十几里路程去南家山或甘家沟去磨面。

2012年8月,平凉供电公司泾川县公司在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发挥电业专长,从改善“双联”帮扶的村户最基本的条件入手,突出解决土窝子村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该公司想方设法自筹资金4.1万元,将导线变粗,两线换成三相四线,为土窝子村东沟和西沟两个社架设平行集束导线870多米,完成“一表一户”改造127户,电表实行集中装箱,安装四位和两位电表箱49台,这标志着土窝子村东、西沟两社村民用电实现了“同网同价”,每年可为农民减轻直接经济负担近万元。

东沟社村民古存喜做小吃生意,在县城南门经营一个豆腐脑摊点,看到三相四线通到自己的家门口,他高兴地说:“自己打算添置3台电饼铛或电烤箱,卖豆腐脑兼酥馍,每天能收入300多元钱,比过去多赚一半多。”行动最快的要数孙福堂,他的粮油加工坊又重新开张了,每天都有乡亲们前来碾米、磨面和榨油,生意十分红火。

新闻推荐

去年 泾川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亿元

1月7日,泾川县天纤棉业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繁忙。去年,泾川县围绕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3亿元,增长26%。本报记者吕建荣...

泾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泾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惠民甘霖润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