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撷英】刻刀下的民俗世界
马正国
在陇山东麓的华亭境内,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麻庵。这里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有古铜矿遗址,出产灵芝、虫草等名贵中草药,有红腹锦鸡、娃娃鱼等国家保护动物。因为出产很多好木料,所以也出了很多知名木匠、木雕、木版画艺人。聂鸿科便是众多艺人中的代表之一。
聂鸿科,1968年出生于华亭县西华镇麻庵三角城。他自幼酷爱艺术,平日里,他虽然与其他小伙伴一样,为了生活,奔走于草莽丛林之中,可他无时不被生活中的种种新奇的东西所吸引。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比划,喜欢找一个树根呀、石头呀什么的,左比比,右划划,看能不能做成个小鸟、小狗什么的。为了这,没少挨大人的骂:“你做个鸟鸟子,能当饭吃吗?”
还别说,他还真找到了一个与“比比划划”有关的饭碗。14岁那年,因为家中困难,他被迫辍学回家。为了生计,家里人让他出去讨门手艺。他选择了“木匠”。在农村,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可他义无反顾。
告别了家人,背上干粮袋,他翻山越岭,去山外一个木匠家做学徒。师傅一家人很实在,见他老实,对他很是照顾。时间久了,师傅发现,聂鸿科对一些“雕梁画栋”的手艺特别感兴趣,肯钻研,上手很快。师傅便把最拿手的民俗木版画技艺教给了聂鸿科。所谓民俗木版画技艺,其实就是以“年画”“门神”为主要题材的雕版印刷术。两年之后,师傅把这方面的技能教光了,便鼓励聂鸿科向技艺更高的人学、向大自然学。聂鸿科明白师傅的意思,遇到画技、刻工比自己高的人,他便诚心请教。平时的生活中,遇到花鸟虫鱼等,便仔细观察、认真揣摩。
随着他技艺的不断提升,手中的作品越来越成熟。1993年,他的木雕作品《母子情》在跨世纪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大奖赛中获得工艺组银奖,作品被佳木斯博物馆收藏。
时光荏苒,老式的房子、家具不受欢迎了。一批老木匠、老手艺人面临着失业、转业。聂鸿科也是其中的一员。可是,干了这么多年的木工、雕工活,他并没有完全撂下。他坚持每年的春节前,到处赶集售卖自己印制的年画。熟悉他的人就说:“麻庵的聂师来了,有好门画了。”他们知道,等聂鸿科放下货担,就会拿出各种各样、精美的年画。这些画,老人、娃娃都喜欢。
可是,仅仅做这些,他还不满足。
农闲、打工之余,他总爱找一些木板雕雕画画。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在木版画方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那就是以民俗生活为素材创作的木版画。这些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走进他家,到处摆放着他的根雕、木刻、木版画作品。除了一些传统的门神、年画外,还有一些新题材。比如传统节日系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在他的刻刀下一一呈现,饺子、汤圆、粽子、月饼刻画得栩栩如生,作品中的小孩子憨态可掬,成年人纯朴生动,极具乡土特色。这些作品令观看者无不称赞。
聂鸿科首先是一个传承人。过去的木匠技艺、木版画技艺、木匠工具,他并没有丢掉,直到现在,他创作时依然用的是锯子、刨子、凿子等传统匠人的工具。就算是他的创新,也来自于继承。他常跟人说:“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可有些老先人的好东西丢了,实在太可惜了,我用木版画、根雕的形式,把这些好东西记录下来,叫后人知道咱们先祖的生活状态。”于是,他创作了石磨、拧绳、扬场、碾麦子等题材的木版画、木雕作品。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为他赢得了更大的声誉。
2011年,华亭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对他的传承与创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希望他能传承、延续他的技艺。
得到肯定与支持之后,聂鸿科决定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他便开始物色弟子,同村有个年轻人叫张小军,多次想跟他学艺。张小军表示,自己能吃苦,肯下功夫。聂鸿科当即决定收张小军为徒。
之后的几年,一有闲工夫,张小军就来跟师傅学习,如今,张小军创作的木版画作品已经有模有样了。
随着华亭市(2018年设立为县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稳步推进,聂鸿科的木版画、木雕事业得到了大力支持。非遗保护中心在全县美丽乡村示范点草窝村文化中心,为聂鸿科师徒创办了木版画、木雕工作室,推介他们的作品在省非遗展览活动中展出。得到扶持的聂鸿科师徒信心更足:“我们要把老祖先的好东西传承下去,叫后辈儿孙都能看到。”
这是一句朴实的话语,是一种情怀,也是一句承诺。相信,他们的非遗传承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新闻推荐
今年1-11月,全市累计受理环境信访投诉问题810件。其中,市本级587件、华亭市46件、泾川县60件、灵台县60件、静宁县15件...
华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