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故事】安口镇:魂牵梦萦的瓷都故事
老窑工范通儒向客人展示自己当年烧制的陶器。
依然坚持砂器生产的女工。
宾客在观赏县博物馆里陈列的安口窑瓷器。
镇上一家陶瓷厂成功转型,生产适销对路的陶瓷产品。
安口镇高镇村的老房子散落在沟壑之间。
安口镇高镇村别具特色的农家建筑引人入胜。
镇上留存不少这样的老陶窑。
安口镇四面环山,景色秀美。
花开花落,寒来暑往,华亭县安口镇高镇村的范通儒老人已经88岁高龄了,作为安口窑陶瓷传承人的他,说起安口窑、安口瓷器,思路依然非常清晰,有关陶艺的很多故事,他都能娓娓道来。
安口镇坐落在华亭县东部的陇山深处,是甘肃四大古镇之一。这里陶瓷制作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西周初至西汉平帝年间。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安口陶瓷两千年前制烧实在,窑头镇(后称安口镇)所烧土瓷自秦虞瘀父,为周陶正创迄今。”鼎盛时期,安口镇车水马龙,如今随着企业的转型转产,昔日的繁华不再。
范通儒老人是安口镇近代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家里存留的“反弹琵琶”瓷器曾荣获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上世纪70年代,范通儒在紫砂中加入华亭特有的黄土烧制的紫砂壶,色泽淡雅、器型独特、外观朴实大方,深受全国各地紫砂爱好者的青睐。说起鼎盛时期的往事,老人目光晶亮,他说,安口镇曾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许多陶瓷人,很多在此定居,这里有很多关于陶艺乡愁和记忆。
黄建富是当地陶瓷烧制者之一,已经烧瓷十几年的他,对于陶艺的发展有不少见解。他说,良好的陶土资源是安口镇的优势,而目前烧瓷最大的短板是没有通天然气,烧制成本较高,随着相关问题的解决,烧瓷市场还会有很大潜力。他认为,随着旅游热潮的兴起和华亭县陶瓷艺术市场的落户,安口镇将来可能成为新的陶瓷名镇。
老村,老窑,一群老年人,安口镇的核心地带高镇村留下了窑工以及他们下一代童年的记忆。如今的村子留守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都去了城里,去寻觅他们的新梦想。55岁的潘会兴是留守者之一,作为第三代陶瓷工,当年在陶瓷厂制模车间工作,设计研发了很多作品。企业改制后,他离开工厂,先后到多家私营企业工作。但始终没有离开这个村。他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华亭工作,一个在新疆工作。和众多老窑工的情怀一样,他选择了留守。看炊烟升起,听鸡鸣狗叫,他说,偶尔,他的心里会升腾起当年荣光的感觉。那个时代,这里有全国知名的安口窑。1958年到1978年,电力紧缺,因为坐拥安口电厂,安口镇夜晚也是灯火璀璨,机器轰鸣。支援“三线建设”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生活,鼎盛时期可以听到十几个省的方言。不同方言,不同风俗,造就了今天安口人热情包容的品格。随便敲开几户人家的门,都可以看到当年工厂子弟生活的痕迹:制式的服装,有厂标的水杯……因为盛载了太多的记忆,每年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线建设”者或者他们的子女来这里追忆过去的岁月。山梁上的每棵树、院子里残破的缸,都可以映射出很多久远的故事。
安口镇副镇长赵蓉介绍,安口镇高镇村已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高镇村的全面规划已经委托同济大学设计院设计,整个安口镇周边环境美化绿化工作将全面展开,各项配套设施也将日趋完善。我们坚信,未来的安口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本报记者吕亚龙张子恒
新闻推荐
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互利共赢。在第二十三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平凉市积极推介洽谈各类投资项目,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共计签约项目111项。兰洽会平凉展馆游客参观平凉展馆第二十三届兰...
华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