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胡公寿《山水图》鉴赏

广安日报 2017-06-04 04:05 大字

《山水图》

□刘敏文/图

清胡公寿《山水图》,纸本,立轴,纵38厘米,横29厘米。弯曲的江河中,两个渔夫正驾舟捕鱼,对岸为山景,台地上绿树成林;近岸怪石独立,花木盛艳,歇山式建筑隐匿其间;岸边有行人,前者骑驴,后者步行其后,似主仆二人。右上角有“菊坡道人属/华亭胡公寿写”行书款,钤白、朱方印各一枚。该作品为市域文物机构收藏。

胡公寿(1823—1886),名远,字小樵,号瘦鹤,又号横云山民。清松江府娄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家住西门外景家堰。能诗,工书,善画,又精篆刻。书法出入颜真卿、李邕之间,但为画名所掩。工画山水,运笔浑厚,墨气淋漓,得董源、米芾神韵;花木竹石,取法于陈淳,尤喜画梅,老干繁枝,笔力雄健,墨彩焕发,得力于书法。当时与任颐、虚谷等齐名沪上,日本人士尤爱重之。咸丰十一年(1861)避乱,寓居上海,卖画自给,成为“海上画派”主要画家之一。代表作有《松江蟹舍图》《龙洞探奇图》《夜泊秦淮图》《云山无尽图》《秋水共长天一色图》《山水图》等。著有《横云山民诗存》(或作《寄鹤轩诗草》),辑有《胡公寿集铜印》《胡公寿手选汉铜印存》。

清同治、光绪年间,有“三胡”蜚声沪上,一是“红顶商人”胡雪岩,一是“海上画派”代表人物胡公寿,还有一个是上海滩名妓胡宝玉。当时的《瀛儒杂志》将这三位合称为“海上三胡”,由此不难看出胡公寿在海上画坛不可取代的领袖地位。19世纪70年代,《申报》刊文曾这样评价胡公寿,称其画“天骨开张,笔势超纵”,使乞画者“踵趾相属”,成为“以书画噪遐迩者”。

胡公寿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考中,于是弃而学画。只身一人闯荡上海时,一无所有,幸得朋友毛树徽帮助,才得以立足,到19世纪60年代已经相当有名。在当时的野史笔记里,只要提到书画家,就必定有胡公寿的名字,且对他推崇备至。《海上墨林》记载他“江浙名士无不倾服,谓三百年来无此作也”,张鸣珂也认为“公寿、伯年最为杰出”。有人作《论书二绝》,评论当时的知名书家,其一云:“横云山民擅三绝,一缣倭国价连城。可怜书法空当代,竟被丹青盛名掩。”从中可见,胡公寿的诗书画被称为“横云三绝”,润笔之资累万。

当时,在上海的日本人不仅买画,也结交知名画家,甚至拜师学艺。而胡公寿最受日本人的推崇,被视为画坛权威,几乎所有到上海的日本人都想方设法拜访胡公寿,并以拥有他的画为荣,“日本人东归,辄以得其胡公寿尺幅为韵事”,故有“一缣倭国价连城”之誉。

清末,一批江南文人陆续来到上海。胡公寿与他们谈书论画、诗酒唱酬,引为同道。他们互相倾慕,颇有文人倜傥旷达的雅趣。杨伯润有诗云:“横云夙抱经济才,老骥伏杨真堪哀。即今书画压时史,此是先生之末枝。”可见绘画并不是胡公寿的全部才能,虽然他的画名卓著、收入丰厚,但他“盖视身外物澹如,世人亦不甚识其高节也”。

与胡公寿交往甚密的,还有张鸣珂、胡震等文人雅士,他们无不保持着传统文人的精神境界。比较而言,当时很多人因环境动荡而遭遇不幸,而胡公寿无疑是幸运的,他从一个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逐渐成为海派画坛中的名流,境遇亦是很顺畅了。

从市域文物机构收藏的这幅《山水图》可以看到,胡公寿的画风与后来典型的海派风格有所不同,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文化特征,其运笔之细、设色之工,极具文人画的气质。

新闻推荐

曲子戏小议

□毕琴在华亭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一种地方戏曲,被冠名为曲子戏。曲子戏源于宋、元,盛于明、清,鼎盛时期曲调达到100多个。早年表演的曲子戏形式为清唱,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

华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华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