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那些你不知道的幕后故事

平凉日报 2015-12-26 07:29 大字

在信息传播“碎片化”的时代,“微”字当道,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视频、微电影,这些快节奏又直截了当的传播形式,热气腾腾,可以倏忽而至,又可以迅速退却,让人眼花缭乱,而它们会不会留下片刻或持久的痕迹,会不会给受众一些触动思考或感观愉悦,便都是个人感知的事情了。本文试图以“碎片”的形式,以不求甚解的方式,些微呈现平凉微电影发展的过程。

□本报记者李晓明刘英娜

华亭《瓷罐灯笼》平凉第一部官方微电影

《瓷罐灯笼》,被称为“平凉市第一部官方微电影”,收获了无数赞誉,对于这个“称号”,它的灵魂生产者石巨福笑得有点腼腆。

“华亭县安口镇窑头村,夕阳照耀下的罐罐墙,颓废残破的瓷窑遗址,杜天成家制陶作坊就在村子中央……”石巨福轻轻地念出《瓷罐灯笼》剧本的前几句,对自己创作的这个本子,有着独特的亲切感。2014年,在网上看到很多人上传自己拍的微电影,他就很想也创作一部。因为酝酿了许久,因为对华亭的熟稔与情感,写剧本时,那些句子汩汩流出,“只用了两三天,就完成了剧本的创作”。

《瓷罐灯笼》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爱情的激励下,为了一句承诺,经历离别相思之苦,最终学成特殊技艺,制成精美绝伦的瓷罐灯笼,实现了几代人的陶瓷梦想,获得了美满感人爱情的故事。《瓷罐灯笼》以华亭县安口镇为主要拍摄地,以陶瓷文化传承为主基调,以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华亭曲子戏、罐罐墙、洋芋搅团等地方特色,宣传了华亭的悠久历史、独特文化、建设成就等内容。

石巨福和他的同事,利用华亭电视台现有的设备与人力,拉了不到3万元的赞助,边拍边改边调度,利用一周时间,摸索着拍出了“半官方半商业”的第一部微电影。

回想起创作时的点滴,石巨福说,怎样在短时间内,以最少的花费拍摄制作出一部相对满意的微电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整部微电影出场演员有九名,群众演员30多名、上百人次,工作人员十二三个,“最困难的是演职人员的统筹,特别是我们都是非专业演员,非专业的制作团队”。

在火车站拍摄男女主人公送别的一场戏让他印象深刻。由于男女主人公在戏外也是一对新婚的小夫妻,情感戏演得非常到位,第一次拍摄时,当男主角乘坐的火车徐徐开出车站时,女主角潸然泪下,但男主角情急之下,喊出了女主角的真名,NG。第二次拍摄时,台词没问题,但女主角的情绪受了影响,没哭出来,“有点遗憾,但这个过程是我们锻炼队伍,创新尝试的一次很好的机会”,石巨福表示,《瓷罐灯笼》的创作生产过程为之后华亭本土微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乡干部潘文辉拍摄平凉民间首部微电影

今年29岁的潘文辉是崆峒区大寨乡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2012年,他自编自导拍摄制作了微电影《情人》,这部坊间公认的“平凉首部微电影”,被上传到视频网站后,点击率达到了惊人的80多万次。

“梦想就是拍电影”的潘文辉大学时读的是编导专业,经常尝试拍一些短片,毕业后进入“体制内”工作,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2012年,潘文辉拍摄了被冠以“平凉首部爱情故事微电影”的《情人》,因为“想知道平凉在电影中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影片中有相当多的平凉街景、夜景镜头,新民路、南山公园、广成大桥等地标也很好辨认。

很多网友看了《情人》后,在其中找出了自己认识的演员,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场景,毫不吝啬的表达了赞赏,也毫不手软的提出了各种意见。“有评论是件好事,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会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我们会反思,会有提高”,潘文辉说。

《情人》之后,他又陆续拍摄了平凉2014年度贺岁微电影《微爱》、《情人节的背叛》、《转焦》、《遗失的爱》、《马路天使》等微电影,在这些微电影中,潘文辉开始使用“一辉”这个名字,经常参演的演员成了“明星”,他的演职人员名单和赞助商的名单也越来越长。

2014年底,正打算拍摄一部酒驾题材影片的潘文辉拿着剧本,想寻求官方帮助,没想到的是,他的想法与崆峒区公安交警大队“不谋而合”,他们也正想拍一部微电影做宣传,《遗失的爱》就此诞生。而另一部表现环卫工人工作生活的微电影《马路天使》,则代表崆峒区委宣传部参加了今年全市微电影展播,并获得入围奖。这些影片实现了“官方”与“民间”的联结,也让潘文辉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在潘文辉的电影中,“平凉元素”非常浓郁,平凉景、平凉事、平凉人、平凉普通话,“这是我生活的地方,影片所要折射的社会问题、个人生活都在这里”。这个渴望能有更大创作空间、更好的平台拍电影的大男生认为,影片里的平凉可以高大上,也可以朴素踏实平凡动人,一如我们的生活。

自娱自乐有代价拍一部微电影需要多少钱?

十年前,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了观影狂潮,被网友奉为经典,也有人认为这就是“微电影”的雏形。但是到现在,业界对于微电影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对于微电影的感受与认识,但其“微时长”、“微成本”、“微投资”的特性却是被业界普遍认可的。

那么,通俗点说,拍一部微电影需要多少钱?《一触即发》耗资过亿,《老男孩》的拍摄成本总投资也高达70多万元。“这对于一般的爱好者是想都不敢想的”,潘文辉说,拍摄《情人》时,设备是借的,助手是自己的弟弟,演员是朋友友情出演,花钱的地方就是影片中主人公吃饭时的那几个菜。

在平凉市今年组织开展的首届微影视作品展评颁奖活动中,参评的近百部作品,成本从几百块到十几万不等。

“我们的经费是五千块,大部分花在请演员上,其他的就尽量‘克扣\’,片中主要的道具也是借的”,微电影《青花》的导演汝雪娇在提起这段拍摄经历时说,拍摄成本是大多数微电影爱好者的“硬伤”。但她同时认为,很大一部分微电影成本来源于商业植入,这样会限制和阻碍创作者的本意,“毕竟很多爱好者做微电影是出于对电影的一种情愫,是一种表达诉求的方式”,投资少,相对来说局限性也就比较小,自由发挥的空间就会大,主创人员表达自我的可能就会更大一些。

平凉不缺人才缺的是发现人才的“眼睛”

相对来说,同样是参赛影片,《走向哈萨克斯坦》就显得“阔气”许多,这部讲述全国劳模杜长益带领当地群众出国务工故事的微电影,由庄浪县人社局投拍制作。“接到任务后,我们很迷茫,从来没接触过”,影片的男一号,庄浪县人社局人才中心主任刘宣斌表示,无奈之下,他们找来了专业的影视公司负责剧本创作和拍摄及后期制作,策划和选题则由自己承担,支付影视公司的报酬是6万元。

而另一部微电影《破局》的成本更是高达12万,这些花费主要用于邀请专业影视制作团队、专业演员,而其效果也是有目共睹,在平凉市首届微影视作品展评颁奖活动中,《破局》毫无争议的获得了一等奖。在后来的采访中,观众均表达了观影的愉悦体验。

由于受技术、设备、演员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参评影片中,大多数都是与外地影视公司合作,共同出品的模式,但活动主办方的本意却在于,以微影视创作生产工作为契机,培养一些能够在全市乃至全省叫得响的本土人才、制作团队,做强一批地方文化企业,继而推动平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然而,因为不懂、不会,把钱花在技术上,也并不冤枉。毕竟,每个人参与制作的过程,也是学习借鉴提高自己的过程。刘宣斌就表示,到电影杀青时竟有了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参与,肯定会做得更好”。

其实,平凉市像石巨福、潘文辉、汝雪娇这样的本土人才,不在少数,在全市大规模推广微影视制作之前,他们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平凉市广播电视台编导郭清政,就是原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摄像师,有着丰富的影视剧制作经验。去年,他与庄浪县检察院合作拍摄制作的预防职务犯罪微电影《爸爸去哪儿了》,在首届全国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微电影评比中获得优秀奖。

郭清政认为,现在网上流传的一些网友拼凑而成的恶搞短片,虽能博眼球,但没有生命力。如今,市上引导支持拍摄一些传播正能量的微影视,是件好事。“如果能专门成立一个微影视拍摄组,有专业的设备和制作人员,就能生产出更多的,优秀的本土化作品”。

《农民歌王》获好评原型本色出演静宁方言出彩

2015年初,市上筹拍春晚,静宁农民张根志走上了春晚录制的舞台,观众不仅品尝了张根志带来的自家种的苹果,也记住了他的歌声,而他的朴实乐观也打动了平凉市广播电视台的节目编导程莹。

“四月份,我特意去李店镇五方河村看他,当时正是苹果树开花的时节,周边都是一望无际的苹果花,张根志就在树下边走边唱边干农活,看到那种画面,听到他的歌声,特别感慨”,程莹说,在村子里,只要提起张根志,乡亲们就会说,他是我们李店的“歌王”,《农民歌王》便是来源于此。

为了“还原一个原汁原味的李店果农的生活场景”,程莹和她的摄制组先后五次赴静宁选景、拍摄。之前没有涉足过微电影创作的程莹笑说自己是“现学现卖”,边学习边摸索着写出剧本,再多次与演员沟通,确定拍摄和语言风格,打磨剧本。“剧本里面所呈现的故事、矛盾冲突都是真事,这个人身上有这么多不容易,又让人感慨的事情,在生活中会觉得很平实,但要制作成一部电影的话,必须有戏剧冲突”,她为影片设计了三对矛盾冲突:张根志和他老婆之间,代表梦想派与守旧派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张根志和村支书之间的矛盾冲突;张根志和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以这三对矛盾为基本看点,通过语言设计、人物表演,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既普通又特别的静宁果农。

这部微电影的幕后也相当艰苦,三人摄制组每名成员都身兼数职,没有专业设备,就靠一台普通电视摄像机完成拍摄,两米多长的竹竿绑上话筒线用来录音,全凭人扛着摄像机移动拍摄来代替轨道,演员没有报酬只管饭。然而,这部只花了5000元的微电影被上传到微信朋友圈之后,24小时的点击量就达到4.9万次,也得到了许多网友的点赞。

除了好口碑,这部微电影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在平凉市首届微影视作品展评颁奖活动中斩获银奖。活动首席评委、兰州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原所长赵建新评价说“真人真事,农民自己演自己,并且大胆使用了方言,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这是这部影片的特色,也是它的风格”。资深制片人陈彩彩认为,《农民歌王》展示了平凉新一代农民的精神风貌,折射出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符合中国梦的主旋律,是本土化作品中的佼佼者。

讲述平凉故事微电影呼唤本土好编剧

新媒体是微电影传播推介的最理想渠道与平台,符合现阶段人们的阅读观看习惯,新媒体传播的快速便捷广泛,与微电影的短时移动休闲,相得益彰,两者的结合可谓“天作之合”。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经历了各种标题党、吸睛党、假消息、真谣言的洗礼之后,人们更倾向和希望看到有深度有厚度的内容。新华社甘肃分社新媒体部副主任范晓娟长期关注新媒体发展的各种动向,她告诉记者,即便是新媒体产品,想要立得住脚,最核心的还是在于内容。也就是说,任何平台,“内容为王”都是不变的真理。

那么,微电影想表达什么?应该表达什么?在它最早出现时,充满了“玩票”的意味,再后来交织起商业味道与艺术气息,有了“我”想说的,“别人”想说的,“广告商”想说的,它最终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和“手段”。于是,顺理成章,它也成为宣传的方式和载体,总觉得“宣传”这个富有特色的形态,它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对于微电影来说,就在其创作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比如法治微电影、旅游微电影、消防微电影、廉政微电影等行业微电影,就具有非常强的指向性,展示行业面貌,彰显行业特征,讲述行业内的人和事。像《破局》这样的微电影,不仅要讲一个好看的故事,还必须把故事和法理相融合,来告诉观众,什么是职务犯罪,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职能。

“微影视作品说到底还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得讲求其自身的规律,得有一定的门槛,一些落选作品,主要是缺乏较高层次的策划,缺乏一个好脚本”,平凉市首届微影视作品展评活动评委、市文联主席李世恩表示,能支撑得起微电影内容的,应该还是一个足够好的剧本。

《农民歌王》拍摄现场

◤《瓷罐灯笼》剧组。

▼《联姻》主创人员。

新闻推荐

彭大、平天高速公路开工

...

华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