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承·传领·传扬

平凉日报 2015-07-28 18:26 大字

这是夏日里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最偏远的麻武大山里,崖畔上橙黄色的织星草开得正艳。

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在崎岖的山路上孤独地跋涉着。

他的黑皮鞋上落满了尘土,草帽下黝黑的脸庞上汗珠滚滚而下,砸在脚下的黄土里,浇出了一朵朵“桃花”……

这个汉子名叫于成学,是享誉全国的公益组织“蓝天助学”发起人。

在平凉人的眼里和心里,于成学就是一位“得道之人”。

但在于成学看来。平凉的“得道之人”有很多很多,自己只是其中一个。

他的理由是,平凉是中国道文化的发源地,因道源圣地崆峒山而闻名海内外。

远古时代,发生在这里的“黄帝问道”神话故事,已经成为炎黄子孙代代敬仰的精神高地。

于是,“勤劳焦思、忧国忧民、励精图治”也成为了轩辕大帝最早生息地人们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信念和追求。

传承:草根英雄塑造“平凉精神”

“40后”的程建民和姜致莲、“50后”的米祥仁和卢定华、“60后”的刘惠君和雷秋霞、“70后”的王一和常继锋、“80后”的张晓和陈丽娜……

半个世纪以来,平凉先进典型代代辈出,草根英雄时时涌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星星之火”何以成“燎原”之势且薪火相传?

让我们从群众中找答案。

当汽车翻过云雾缭绕的六盘山西麓,一路西行进入庄浪地界时,我们在惊讶和震撼中,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答案——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伊始,40万庄浪人30多年修山不停,造地不止,再造了一片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

在这场重整山河的持久战中,庄浪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英模人物,他们前赴后继,流血流汗终不悔,用生命和血汗创造了“世界奇迹”,也铸就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

20多年后,庄浪县大庄乡杜家村农民杜长益,从父辈手里接过了“接力棒”,一心领着乡亲们发家致富。

20多年来,这位“劳务司令”带着乡亲们上新疆,走内蒙,远赴哈萨克斯坦,靠着勤奋、踏实、能吃苦,挣回了一沓沓票子,家家盖起了小洋楼。

20多年来,这个最基层的农民党员,怀着草根本色,把责任一肩挑起。

20多年来,他“从不‘黑\’农民工一分钱!”这种看似人之常情的行为,却是一种至高境界。

2010年“五一”前夕,这位普普通通的庄浪农民工,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庄严宏伟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劳模颁奖大会。

那一刻,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流下了热泪。

他说,那不是激动,也不是难过,而是欣慰的眼泪。因为他完成了父辈的夙愿,成为建国以来庄浪县第一名“全国劳模”。

虽然不认识杜长益,但于成学每次去庄浪县助学时,都会给受助的学生讲起杜长益,讲起他诚信做人,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故事。

于成学现在的职务是崆峒区关工委办公室副主任。此前,他当了几十年的教师。

8年间,这位被媒体称为“大山义工”的西北汉子,揣着一颗红心,靠着一双大脚板,走访了上千户贫困家庭,联系资助了近千名贫困学生。

2012年1月,他被人民网评为第六届人民社会责任奖“2011杰出贡献人物”。

2012年2月,共青团甘肃省委授予他希望工程二十周年贡献人物奖。

同年,他还获得了“感动平凉年度人物”和“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提名奖”。

2013年10月,于成学入选当月“中国好人榜”。

于成学说,“一不小心我就‘火\’了”。当地数百名“粉丝”也来追随他,慕名加入到了他的蓝天助学义工行列。

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投身“蓝天助学”事业,不是因为觉悟高,而是一种传承。是受到了很多平凉老模范、老典型的影响和感染,才走上了这条公益之路。

每次走访农村贫困家庭,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于成学都不忘拿出老师的腔调,教育娃娃们:“今天是我在助学,有一天,我走不动的时候,你们去助学,让我们的爱心永远薪火相传。”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于成学下乡的次数变少了。但在他的影响下,平凉先后涌现出大小公益组织十几家,拥有义工近千人。

这些由80、90后为主体的义工们,继续行走在扶贫助学的道路上。

山路还是那条山路,风景还是那些风景,但他们,已不再孤独。

平凉大地涌现出许许多多像杜长益、于成学一样的先进典型,他们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被神话了的人物,他们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正是因为他们来自基层一线,来自长期的坚守,在群众中有很高的美誉度。可以说,正是这些模范和典型,塑造了“包容、和谐、务实、进取”的平凉精神,”

传领:一个典型人物就是一面旗帜

初升的朝阳红彤彤的,映照在一张红彤彤的国字脸上。

他紧握着自行车把,双脚交替往下用力蹬着,身体几乎弓成了一个“S”形。

这个身材魁梧、精神矍铄的老人名叫米祥仁,今年已经64岁了。在平凉城乡,他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除了他拥有“全国劳模”、“电保姆”、“电黄牛”的光环雅号外,还由于他退休后“闲不住”,经常骑一辆自行车穿梭在城乡之中,当志愿者,做义工、当调解员……熟悉他的人都亲热地称他“自行车劳模”。

退休前,米祥仁是平凉电力行业的一面旗帜。

退休后,他是当地退休干部职工“老有所为”的榜样。

这几年,他比上班期间更忙。经常参加当地的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日程表上没有周末,没有假日。整天骑着自行车在城乡奔忙,为大秦乡沙塬村争取饮水工程机井项目5项,解决了当地村民缺水的困难;捐助优秀高中学子12名,帮助困难学子顺利完成高中和大学学业;米祥仁带领爱心团队还在贫困农村地区实施羊养殖项目,让贫困户逐渐走上增加收入、摆脱贫穷的致富之路。

同时,“自行车劳模”还应聘当上了甘肃省医调委平凉市工作站的调解员,一年之内,成功调解医疗事件3起,医患纠纷10多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骑上单车任我行。”米祥仁在他的工作笔记中写道。

“从年龄上讲,我退休了,但作为一名党员、一位劳模,我永远不会退休,还将为社会、为群众继续发挥余热。今后,将会利用平凉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志愿服务队这个平台,将我多年积累下来的为民服务的心得、体会,与更多的新一代志愿者沟通、交流,我要通过这个平台,培育出更多的先进典型,服务于更多的群众。”米祥仁如是说。

在平凉,每个县区都先后成立了以劳模、感动人物、平凉好人等先进典型人物带头的志愿者服务队,持续发挥好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每个志愿者服务队各有千秋,但都集中体现了这些典型人物共同的崇高精神——爱国、敬业、奉献。

在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的关山深处,有一位乡村医生,他用15年的默默坚守,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敬业精神。

他叫刘海荣,今年57岁,从医37年。

他是平凉市华亭县西华镇卫生院麻庵留守处主任。说是留守处,却只有他一个人,既是领导,也是医生,还兼任护士。

他之所以留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关山深处,是为了一个简单的誓言——不再让乡亲们误了病、丢了命。

这句誓言让他在山沟沟里一扎就是14年,在行医路上奔忙近20万公里,累计医治村民上万人次……

正是因为刘海荣坚守背后的这份大爱和真情,使他获得患者和乡亲们的极大尊敬的同时,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荣誉——2011年,刘海荣被华亭县授予“十佳医务工作者”称号;2012年,被平凉市卫生局授予“平凉市医德医风建设标兵”称号;2012年12月27日晚,刘海荣又站到了“感动平凉·2012年度人物”的颁奖台上。

刘海荣在这样的地方苦苦坚守了15年,凭借的是一种医者的仁心,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与山里人心与心的守望。

在平凉采访期间记者发现,于成学、杜长益、米祥仁、刘海荣他们并不孤独。

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头人康广生、新时期环卫工人的优秀代表赵灵英、服务乡亲40年的电影放映员张克勤、陇原最美乡村校长黄万斌、用青春追逐电视梦的农家女柳云霞……先进典型人物层出不穷,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且薪火相传。

典型的示范引领,已成为平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行之有效的载体。

传扬:“中国好人榜”上的平凉面孔

陈丽娜,一个花一样美丽的姑娘。

她爱花,也养花,自称“月季花”。

月季是平凉的市花,一朵朵娇艳的花朵,像一团团跳动着的火焰,燃放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乡村的房前屋后,装点着这片土地。

27岁的平凉电力职工陈丽娜高挑美丽,比她外表更美的是她那颗金子般的心。从11岁到27岁,从小学到工作结婚,16年间陈丽娜的生活一年年发生变化,惟一不变的是她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孤残老人史根贝,被誉为“最美平凉姑娘”。

走在平凉街头,随处可见的一幅幅“平凉好人”、“十大孝子”宣传榜,引来许多市民驻足“品读”。公园广场、街巷小区、公交车载电视“好人榜”上的“平凉好人”故事,成为市民们点赞的新焦点。

这些市民再熟悉不过的身边好人当中,有8人光荣入选“中国好人榜”。从2013年起,先后有于成学、雷秋霞、王一、吴永斌、姜致莲、常继锋、陈丽娜、张世奇8人登上月度“中国好人榜”。他们,只是8个普通而又平凡的平凉人。

正是有了这些模范和典型人物的引领,正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得到了广泛的传扬。如今的平凉,环境美了,人的心灵也美了。从公共场合中自觉排队的好习惯,到公交车上的礼貌让座,从街上热情为外地客人指路,到献血车旁排队等候无偿献血的自觉行动,从社区邻里互助到爱心企业建设,从和谐机关创建到广大干部群众踊跃参与、创先争优……

自诩为“洋芋蛋”的吴永斌,如今“洋芋开花赛牡丹”,不但登上了“中国好人榜”,还荣获“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吴永斌的职务是庄浪县马铃薯协会会长、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1984年,风华正茂的吴永斌从平凉农业学校毕业了,被组织分配到庄浪县农技站工作。他挽起袖子,扎起裤腿,一头扎进庄浪广袤的梯田里,与洋芋蛋蛋整整“较劲”了25年。

25年,吴永斌主持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号’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不但捧回了两个全省一等奖,他还将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蛋蛋”推广到了全国7个省区的56个县(区),累计种植面积达3300多万亩,展现了强大的增产能力。2014年,庄浪县共建立马铃薯产业基地45万亩,平均亩产鲜薯2554公斤,总产鲜薯114.9万吨,总产值9.19亿元,农民人均种植马铃薯收入达1084元。

问起他取得成功的经验,吴永斌伸出两根手指:两个字——务实!

“务实”,是“平凉精神”的核心要义之一。这也是平凉人认同的精神价值和共同追求,它对推动平凉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全市从上到下,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都在鼓励善、弘扬美,讲奉献。每个人都以“最美”为师,一个个发自草根的美向上拓展,最终汇集成“最美”的高地。

“平凉好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宣扬,它更是一张名片,是平凉软实力的体现。

平凉浓厚的人文环境和优良的投资环境,还吸引着许多外来投资者。国内500强的国电、大唐、中铝、中冶等大型企业集团先后与平凉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华能、中水电、中石油、海螺、雨润、酒钢等一大批集团公司相继在平凉落户。正在平凉考察投资项目的浙江籍商人金虎成表示,“在平凉转了十几天,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平凉人。他们待人质朴、厚道、包容、讲义气。”

只道花开无十日,此花无日不春风。

月季花艳丽多姿的风采,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一如平凉精神,给这片温暖的黄土地注入了勃勃的生机!

新闻推荐

全市国医养生工作推进会庄浪召开

...

华亭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华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传承·传领·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