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点子王”庞金城的“致富经”

平凉日报 2015-03-23 18:40 大字

□本报记者张小兵

跟很多农村人一样,他穿着朴素、憨厚老实。又跟很多农村人不一样,他是一个年收入可达30万的致富能手。

他就是华亭县砚峡乡东沟村远近闻名的“猪倌”庞金城。“庞金城好学、勤快、能吃苦、脑子活、会挣钱,是我们村上名副其实的养猪状元。”“这两年,他靠着过硬的养殖技术和独特的‘销售秘笈\’,每年能出栏生猪三四百头,挣二三十万元呢!”在东沟村,提起庞金城,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他是一个敢闯、敢干、点子多,有长远眼光的人,村里人都叫他致富“点子王”。

今年38岁的庞金城是土生土长的东沟村人。据他介绍,村子属于煤矿采空塌陷区,农民大都移民搬迁。2011年,乡上根据村情实际,确立了“畜牧兴村、养殖富民”的致富思路,投资650万元,在村子里新建生态猪棚14栋,第一年免费供村民使用,鼓励大家积极发展生态养殖。

2012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庞金城从外地买来80头猪仔,投进猪棚,当起了饲养员。因为没有养殖经验,庞金城在网上学,买书本学,还跑到庆阳、宝鸡等外地学,终于掌握了养殖的窍门。“养猪是一门技术,有了技术,不愁没有用武之地。”庞金城说。

辛勤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一年下来,80头膘肥体壮的猪出栏后,庞金城净赚了4万多元。“只要肯吃苦,懂技术,我看养猪还是能发家致富的。”养殖场里捞到的“第一桶金”让庞金城心里着实像吃了蜜一样甜,这也更坚定了他扩大养殖规模的信心。

开了这个好头,“点子王”又有了新点子。2013年,庞金城拿出20万元积蓄,领着妻子,住进养殖场,租了3栋猪棚,购进200余头猪仔,当起了专业“猪倌”。“把半生积蓄都投进了养殖场,不干出点名堂,我有愧于家人。”庞金城说。凭着“一定干出名堂”的这股韧劲和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精神,经过一年学习和实践,庞金城夫妻俩不仅练就了一手养猪好技术,还掌握了许多养殖管理经验。

“养猪成功的关键80%在于科学,20%在于管理。”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点子王”庞金城还从外地引进30头能繁母猪,积极改良生猪品种,推行自繁自养,进一步抵御市场风险。当年,三个猪棚年出栏生猪300多头,繁育猪仔400余只,收入了20多万元,成为村里有名的“猪倌夫妇”。

不光自己创业致富。今年,“电子王”庞金城还牵头成立了东沟村天源生态养猪协会,积极开展统一防疫、统一饲养、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销售等一系列服务,降低饲养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带动养殖户共同致富。现在,养猪协会就涌现出6户百头以上养猪大户,成为全乡生猪养殖专业村。养猪的人多了,庞金城也更忙了,他走东家串西家,谁有困难都找他。有的农户不懂技术,他手把手直到教会为止;有的农户缺少资金,他帮助联系贷款。

“现在,我们养殖场在全县都是规模最大的,由于能批次大量出栏,很多客户都慕名上门收购,少了走村串户环节,价格也是全县最高的。刚刚,我就出栏了10头猪,收入了一万四千元,这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庞金城说,“规模大是一个原因,有机生态是我们这猪能买上好价钱的另一个原因。”

“我们这里的猪棚里一点都不臭。”看着监控视频上一头头生猪皮红毛亮,或卧或食,庞金城笑着说,“猪棚里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臭味的秘诀就在生物发酵床上,发酵床能把猪的粪便完全分解,实现零排放。”

“你看,猪仔就睡在这‘生态床\’上。”庞金城告诉记者,“生态床”是一层厚厚的混合锯末屑加上专用发酵菌制成的,垫料内的微生物会迅速把粪、尿分解掉,不会产生臭气和污水。谈到生态养猪的好处,庞金城笑着说:“由于猪场不需要冲洗,节省了大量劳动力;而且猪粪清出圈舍后还可以作为优质有机肥使用,达到无污染的生态效果,这么养猪,我们自己放心,消费者吃得安心,所以客商经常都是上门订购。”

“传统方式养猪,猪圈养在水泥地面上,温度低,不易生长。而且,猪圈里臭气熏天,猪容易患病。现在,利用发酵床生态养猪,发酵床里有大量的细菌帮忙,猪粪和猪尿都被分解了,在这样的环境里猪长得快,也不易患病。”庞金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发酵床生态养猪法出栏周期要比普通养猪法缩短10到15天,平均每头生猪可节约饲料三分之一,节约兽药、疫苗费用约10元,节约劳动力成本约20元,增加销售收入约40元,合起来,每头猪比原来要增收120元左右。

新闻推荐

创新新形势下干部教育管理新模式

...

华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华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