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郭苏艳:用稚嫩的肩膀撑起多难的家

平凉日报 2014-12-11 18:52 大字

□本报记者李玉成

在华亭县西华镇西塬村,有一个年仅17岁的女孩,她名叫郭苏艳,她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支撑起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她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逃避,而是勇敢地选择了担当;小小年级的她以超乎常人的付出使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成了村民心目中的“最美家庭”。

12月2日的一个上午,在凛冽的寒风中,记者来到了小苏艳的家,他的爷爷尽管卧病在床,但看上去气色好多了;她的父亲身体也基本恢复正常,可以干一些不重的农活。小苏艳站在父亲身旁,不时地回答着记者的提问。虽然抱在胸前的双手冻得红肿,但她的脸上依然带着乐观的笑容。

陪同记者采访的镇妇联主席辛丽丽说,小苏艳家已经渡过了最大的难关,在亲友的帮助下,今年盖起了新房。小苏艳的父亲说,明年计划买个小母牛犊,想法挣点钱,把院子硬化了。记者问他盖新房借了多少钱,啥时候能还清。他回答说借了4万,都是好心的亲友借的,他力争用四五年时间把借的钱还上。

在村民的印象中,命苦的小苏艳十二三岁的时候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当时家里仅有的几个大人都得了病,只有小苏艳一个人照顾,四五年前家里盖第一间房子的时候有一二十人帮工,小苏艳就为他们做饭。村民们说,小苏艳梳着两个小辫,上身总是穿一件深蓝色的运动服,下身时常穿着一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当她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注意到她明亮的眸子下总是带着一缕忧伤。这个在村民眼中命苦的女孩如果生活在城里,她也许还是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也许正在学校里无忧无虑地读书,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遐想。可现在的她呢?早在四五年前就辍学了,只上了初一,因为严酷的现实迫使她不得不回家照顾生病的爷爷、父亲、大伯和大妈。

1998年的冬天,郭苏艳出生在一个偏僻乡村的农民家里,只两个月时间,她经人介绍领养给她现在的父亲郭军,当时对父亲郭军和爷爷郭忠义来说,小苏艳就是他们的“小宝贝”,而在10岁之前的她,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2008年1月4日,灾难突如其来,放学后的小苏艳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往家赶,心里想着爷爷已经做好了饭等着她。没想到刚到大门口她就发现爷爷斜躺在门槛上,面前有一堆呕吐物。当时小苏艳被吓傻了,她摇着爷爷大喊救命。正因为她回来的及时,才把爷爷从死神的手里拉了回来,爷爷被好心的邻居及时送往医院抢救,才保住了性命。但从此爷爷左半身瘫痪了,小苏艳的父亲不得不从打工的工地回家照顾老人。一个月后爷爷出院了,但家里却背了2万元的债务。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从爷爷生病后,小苏艳便开始学着做饭、干家务,也常常帮父亲给爷爷按摩擦洗身子。细心的小苏艳也发现父亲心事重重。有一天在父亲抽闷烟的时候小苏艳郑重地告诉父亲:以后爷爷我来照顾,你出外打工挣钱还债!

父亲虽然心疼年幼的女儿,但为了生活,只好就近去打工。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每天给爷爷做饭、擦背、按摩等事儿就都落在了只上小学三年级的小苏艳身上。更让人揪心的是4个月后,在外打工的父亲急于往家赶,因为过于疲累不小心被一辆大货车撞出了10米开外。父亲住院了,爷爷还需照顾,更为不幸的是家庭的顶梁柱、在银川打工的小苏艳的四叔也在工地上受伤了。四个人的家庭,三个大人都躺下了,都需要年幼的小苏艳照顾,也就是从那一年起,11岁的小苏艳不得不带着不舍和遗憾告别了校园生活,回家照顾瘫痪的爷爷,出了车祸的父亲,还有在工地上受伤的四叔。

今年47岁的邻居高冬玲告诉记者,她是看着小苏艳长大的,在这个家里,小苏艳是大人们的顶梁柱,没有小苏艳,咱也不知道这几个人咋办。她不但照顾她爷爷、父亲、四叔,还经常照顾她的大伯、大妈。这娃啥重活都干,家里家外都要她打理。高冬玲一边说,一边指着墙上的十字绣给记者看:小苏艳手可巧哩,这些十字绣都是她下雨天绣的。

冬天的午后,在小苏艳家里,记者只坐了不到一个小时,感觉膝盖隐隐发疼,房子里太冷了。记者问小苏艳的父亲:为啥不架炉子?她的父亲回答说,要烧炭,费钱的,再说也习惯了。

在小苏艳家的厨屋里,记者看到有一缸咸菜,他们大多数时候吃的都是咸菜,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买点绿菜改善改善生活。生活虽然艰苦,但对小苏艳来说只要爷爷、爸爸身体好转,她心里还是蛮高兴的,她认为已经渡过了最大的难关,以后的生活会慢慢好起来的。

新闻推荐

华亭县宣传文化工作传捷报

...

华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