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魏霞林和他的剧团

平凉日报 2014-11-19 07:51 大字

□本报记者席啸文/图

“看戏走!看戏走!听说是《大登殿》,迟了就没地方坐了……”11月8日中午,刚吃过饭,庄浪县北城区中天小区的居民就拿着凳子,早早来到文化广场搭建的戏台前,不一会儿,台下已是里三层外三层,外面的人干脆站在凳子上。随着开戏唢呐吹起,戏幕拉开,戏场上响起一阵阵掌声。

看着人这么多,剧团团长魏霞林心里乐呵呵的,笑着对演员说:“没想到我们剧团的戏这么受欢迎,剧团成立不到2个月,已经演了30多场,群众越喜欢,我们越有劲。”

今年45岁的魏霞林,出生在庄浪县赵墩乡阳川村,小时候,由于家里比较困难,他小学没毕业就回家放羊。那时,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喜欢唱戏。在山梁上放羊,村里人总能听到他时断时续、尖尖的童腔声。

13岁那年,他听说华亭县有个戏校,就背着家里人报了名。在戏校,他主要学武生。为了学拉项、踢腿、压腿、匹单和双叉等基本功,他经常累得顾不上吃晚饭就睡着了。3年戏校毕业后,他进入了华亭一家剧团。但剧团收入很低,工资仅够一个人花销。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舞台,到华亭煤矿打工。

当时,煤矿上工作很辛苦,只要一闲下来,他总会窜几个爱唱的,吹吹打打唱几段。

8年合同工期满后,魏霞林便到内蒙古包头、宁夏银川等地打工。为了能多挣几个钱,他不怕苦不怕累,在砖瓦厂、建筑上都干过,从小工、大工到小包,魏霞林逐渐有了积累,他开始独自承包工程,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老板。工程挪到那儿,他就唱到那儿,人人都说他是一个戏迷。其实在魏霞林心里,不仅仅是唱戏,办一个自己的剧团也一直是他的梦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在文化上扶持力度加大,民间剧团也越来越多,曾经一度冷清的地方戏曲逐渐热起来,魏霞林有了办剧团的想法。但要真正把剧团办起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为了做好前期工作,摸清行道,他经常跟着省、市一些大剧团演出,了解舞台设置、演员水平、文武乐队的配合和衔接,了解群众的接受水平和喜好。他感觉群众很喜好秦腔,剧团在城乡有很大的生存市场。

在朋友的支持下,在一些专职人员的指导下,魏霞林开始着手组建剧团。他积极与当地文化部门衔接,在南城区租地建活动场所,到西安购置服装、灯具、音响和其他道具,到省内外聘请演员。2014年8月8日,投资300多万元、占地达2700多平方米的庄浪陇声文化有限公司终于挂牌成立了。公司里有国家中级音响师1名,国家二级演员9名,市县专职演员20多名。

公司剧团一登场,立即迎来观众一片好评。首场演出第二天,尽管天下着小雨,但观众看戏的热情没有减,一些观众冒雨一直把戏看完。平时爱看戏的何维山,看了戏说:“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好的戏,无论是文武乐队、服装、灯光设计,还是演员的表演,在咱们这里都是一流的。”

一种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能否走向市场,能否走向市场要看群众基础和艺术成就。首场演出的成功更加坚定了他把剧团推向市场的信心。

这些天,魏霞林和他的剧团一直穿梭于县内外的城镇、农村,演了一场又一场。对他来说,这段时间是最忙碌也是最乐呵的时候,就是天天有人打电话订戏。

新闻推荐

住上“零元”小康屋

...

华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华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