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335名迷途浪子安居乐业——华亭县司法局安置帮教工作纪实

平凉日报 2014-08-22 19:05 大字

□本报记者赵玫李文瑛

秦玉龙

正午时分,毒辣辣的太阳直射大地。

华亭县司法局马峡司法所干警马骥、赵涛、张伟三人站在隆祥公司厂房的阴影下,依然热得汗流浃背,不停地用手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他们已经记不清这是多少次来看望帮教对象小安(化名)了。马骥说,这个公司是县司法局确定的“阳光起点”工程马峡工作站,今年6月挂牌,已接收了几名回归人员,小安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马骥介绍,小安家里比较贫困,很小便辍学外出打工。几年前的一天,他和几个工友在玩耍时,不慎造成工友意外死亡,小安也因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判刑入狱。刑满释放后,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整天躺在炕上,不和人说话,神情恍惚,目光呆滞。为了帮助这个年轻人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马骥一行先后去了十几趟小安家,耐心地给他做工作,鼓励他放下思想包袱,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和家人。在他们的再三动员下,小安终于走出了家门。在司法所干警的帮助下,他先是在镇上开了一家烧烤店,由于生意不景气,烧烤店经营了一年便倒闭了。马骥等人又给他在距家不远的“阳光起点”工程马峡工作站找了一份工作。如今,小安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一家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他说,“如果不是司法所的大哥们帮我,我就过不上现在的生活。”

和小安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山寨乡刑释人员冯某。

今年初春,华亭遭遇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雪灾,给刚刚萌芽的农作物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地处关山林缘区的山寨乡,积雪达16公分,厚厚的积雪压塌了冯某的磨菇温棚,导致棚里1.2万元的菌苗棒全部被掩埋。站在地头上的冯某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咋办。原来,冯某曾经失足入狱6年,2009年11月重获自由,作为山寨乡的安置帮教对象,司法所干警将他纳入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村(社区)、家庭“四位一体”帮教体系,为他制定帮教计划,鼓励他树立生活信心。2011年底,司法所干警得知他在学习蘑菇种植技术,而且想在山寨建蘑菇大棚,于是就及时调整帮教计划,协助他联系技术指导,乡上专门划出0.6亩土地,帮他建起了蘑菇大棚,当年就见了效益。去年,他又吸纳了本乡的另外3名刑释人员一起来种蘑菇,本想今年大干一场,年底有个好收成,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毁了他们的美好愿望。

就在冯某等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县司法局得到了消息,副局长马莉花带人冒雪赶到了山寨,为他送去了2000元慰问金,还开导他开展生产自救,让他鼓足信心,继续自主创业,有什么困难随时找司法干警。

如今,在县乡司法干警的帮助支持下,冯某的宏伟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出具规模,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蘑菇大王”。

小安和冯某的故事,只是华亭县司法局开展安置帮教工作的一个缩影。近两年,该县建立健全了县乡两级“五位一体”安置帮教组织体系,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安置帮教工作,不仅帮助刑释人员解决过渡性工作安置问题,而且对过渡性安置基地提供政策扶持、协助贷款、选定场所等帮助。同时,对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初期的不适应情绪进行疏导,调解家庭和社会矛盾。对那些不能直面家庭困难、遭受歧视而悲观失望者,鼓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鼓足勇气重拾回归社会的信心。对需要外出打工的,提醒他们注意签定劳动合同和遵法守纪。对个别漏管的,及时建立个人档案,成立帮教小组,落实帮教措施。对“三无”人员,帮助协调有关部门解决户口、住房等困难。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协助他们申领最低生活保障金。对那些没有特殊技能,适合参加集体工作的安置对象,县司法局采取“集体安置结对帮教”的办法,进行集中安置,取得了很好的帮教效果。此外,司法局还与企业“联姻”,开辟了“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为更多的安置帮教对象找到了回归社会的“基点”。

华亭县司法局局长薛葛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刑释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5个,零星安置企业20多家,扶持自主创业36人,通过集中安置和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安置刑释人员335人次,在册的安置帮教对象生活比较稳定,至今没有一个重新违法犯罪。

新闻推荐

“把公益当成生活的习惯”——热衷公益的环境卫士赵向阳

...

华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