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延续“陇上窑”之美——探访华亭庆华公司陶瓷生产线

平凉日报 2014-06-25 19:12 大字

□本报记者李建军

赵育娴李芳芳

《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华亭陶瓷两千年前制烧实在,窑头镇(后称安口镇)所烧土瓷自秦虞瘀父,为周陶正创迄今。”

华亭制陶业自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在战国末期以至秦汉,迎来了第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全省四大古镇之一的华亭县安口镇,由于陶瓷业的兴盛,被人们称作“安口窑”。煤炭、陶土、坩泥储量丰富,陶瓷制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曾以“陇上窑”之美名列入全国名窑。

曾几时,一件件造型古朴、色彩单纯的陶器,忠实记录着安口镇的生活习俗及原始制陶术,犹如一部“活历史”,真实折射出安口人民的智慧与敦朴。

追溯安口窑的陶瓷烧造史,可谓沧海桑田,几度兴衰。安口累朝累代广开窑口,全国各地逃荒避乱的陶瓷艺人常常来此安家立口。于是,以口窑著称陇上,烧造的日用陶瓷闻名西北。然而,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生产出的粗大笨缸盆、粗大黑碗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淘汰出局。

曾经轰轰烈烈的烧造之地,一度变成了一座座形似废墟的陈旧村落,只有高高垒砌于墙头檐角的残缸废罐,巍然林立,似一张张着了釉彩的名片,向人们表白这里曾是一处规模不小的瓷作之场。

20年间,安口陶瓷业一蹶不振。如何让安口陶瓷再现昔日的坚硬和光泽,成为当代华亭人心头忘不掉的情结。在对未来的描绘中,华亭县推出延伸煤、电、化产业链条,振兴陶瓷产业的发展思路,将陶瓷业的振兴产业“画”进城市发展的蓝图。(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2013年5月,一条现代化的陶瓷生产线在华亭工业园区安口陶瓷园正式投产,蓄势待发的安口陶瓷被赋予新的生命。

6月16日,记者在华亭庆华公司西瓦生产线上看到,厂房内机器轰鸣,一片片轻巧、结实耐用的瓷砖瓦刚刚“走”下生产线,迅速装车发运到周边省区。庆华公司副总经理郝迎君告诉记者,每天有36万片西瓦、两万多陶瓷产品销往新疆、内蒙、青海和陕甘宁等地,有来自省内外600多位大学生、农民、技术人员在这儿找到了工作。

45岁的重庆妇女贺世美从20多岁开始学习制陶。在贺世美的身旁,记者见到了十几个新制好的瓷器胚胎,但尚未烧制成器。贺世美的丈夫告诉记者,他们两口子都来自重庆,刚从湖南的陶瓷厂“跳槽”到这儿,每天能做几十个陶瓷,因为有技艺在身,两个人每月工资加起来有一万多块钱。

以现代化的陶瓷生产工艺替代传统的生产方式,是振兴安口陶瓷的突破口。

陶瓷的发展壮大始终面临环境污染的压力。如何实现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郝迎君说,公司的整个生产线全部采用煤制气烧制工艺,不仅减少了工业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郝迎君还透露,建一条免烧砖生产线是庆华公司下一步的计划。根据市场的需要,把生产陶瓷所剩的废渣、废料回收利用,不经过烧结,通过自然养护、常温蒸养等方法制成成品砖,具有极大的环保、节能意义。

安口陶瓷园是利用“三线”军工企业留下来的旧厂房和土地置换建设的,计划投资21亿元,建成西瓦、地板砖等建筑材料生产线9条。作为陶瓷园区的龙头企业,庆华公司建筑陶瓷生产线的一期项目第四条陶瓷配件生产线已点火试产。整个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各种陶瓷产品7200万平方米,年产值55.5亿元、利税11.2亿元,增加就业岗位3200多个。

安口陶瓷厚重的历史文化亦将得到重用。依托安口千年深厚的陶瓷文化资源、产业资源和华亭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陶瓷文化产业园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它以文化传播、鉴赏交流、展览展示、订货销售等多种形式,展示安口陶瓷文化。

而在华亭工业园区已经建成的“三线”文化旅游园里,保留在窑洞展馆的“三线”军工企业文化,通过图片、实物、音像资料,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中一批军工企业落户安口镇后艰苦创业、建设“三线”军工企业的感人场面。

新闻推荐

华亭县上关乡加强夏季核桃园管理有效巩固果园建设成果

...

华亭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华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