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朱建勋:踏踏实实创业

平凉日报 2014-03-03 19:26 大字

□本报记者李玉成柳静霓

朱建勋的创业致富是踏踏实实走过来的。

对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孩子来说,一边上学,一边还得利用节假日在集市上“提篮小卖”为家里挣些油盐钱,为父母减轻些负担。他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结束了学生时代,走上社会,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建勋做生意之初,连个自行车也没有,贩卖瓜果全凭担挑肩扛。在一个炎热夏日,发生了他一生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他挑着两筐苹果去卖,豆大的汗珠从额头直往下滚,被汗水浸透了的衣服紧紧地裹在身上,正当他埋头爬坡时,一辆失控手扶拖拉机直往坡下冲来,为了躲过拖拉机,他连人带筐摔下了一人多高的埂子下面。他强忍着身体的疼痛,一瘸一拐地走着。他知道人生道路本就坎坷,农家子弟注定要经受磨难。有一天,他在卖完苹果往回走的途中遇到了一个在华亭县安口镇包工的外地人,当听说当电焊工一个月收入比自己卖半年苹果要多时,他毅然来到安口镇当了电焊学徒工。期间,他还利用工闲时间学会了开车。

1983年,他被招进华亭县造纸厂,当了营销员。1990年,他又被庄浪县南坪乡供销社聘为司机。几年间,他不仅学到了一些经商之道,还买下了供销社处理的旧汽车,自己跑起运输。1994年,有位朋友联系他到新疆乌鲁木齐市新春化肥有限公司开车,他安排好家里的事,第一次踏上了西行的路。5年里,由于他勤于钻研,踏实肯干,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一名熟悉化肥营销全部业务的专业人员,并担任了该公司的业务经理,月工资700多元。虽然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他总是想不能永远给别人打工,经过一番思考,他毅然决定离开条件优越的新春化肥公司,回家乡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

艰辛的务工经历铸造了他坚毅的性格,也积累了创业经验。在新春化肥总公司的大力扶持下,他在家乡办起了化肥营销点。从此,告别了给别人打工的日子,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并长期雇用村里的3人从事化肥销售业务,随着业务量逐年扩大,雇工增加到20人,由于他吃苦耐劳,营销有方,几年下来,收入不菲。到2003年,他的手头已经有了10万元的创业资金。在经销化肥时,他发现家乡是个洋芋种植大县,而销路却一直不甚畅通,乡亲们收获的洋芋卖不上好价钱,又一个念头闪现在他的脑海中——解决销路,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在洋芋深加工上找出路!他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决定办个淀粉加工厂,可手头仅有的一点资金,根本不够,于是他多次找镇政府、跑信用社,寻求支持,最终获得信用社30万元的贷款。

建厂时,他和工友们在潮湿、风大的河滩里搭上帐篷一住就是两个多月。村里的人说他是‘胡折腾\’,加工的淀粉能根本卖不出去。洋芋淀粉加工出来后,果然遇到新问题——销路不畅!他着急了,把厂子的事交给妻子,自己到宁夏西吉、固原淀粉厂去学习,多方联系销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耐心加上产品过硬的质量,终于有了西吉、固原收购公司的淀粉销售订单。

2007年,是他创业史上的里程碑,他筹资200多万元注册了庄浪县宏达淀粉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招用家乡12人长期从事淀粉加工。2010年,为了扩大经营,他多次到县上协商,以118万元的价格收购了县造纸厂,生产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然而,他的目标远远没有停留在淀粉加工销售上,为了延伸洋芋产业链条,经过多方考察,公司又投资5600多万元,新上了年产5000吨全自动水晶粉条生产线,使公司的规模进一扩大,产出的小包装优质粉条源源不断进入市场。现如今,他的公司里招用当地富余劳动力42人常年在公司里工作,每年秋季工作量大时,公司员工达到90多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20多人,人均月工资达到2100元。他从不拖欠员工工资,每当员工家中有困难时,他都给予救助。有一次公司员工万进社父亲生病住院,他主动为万进社借了5000元。由于他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县人社局还为他办理了200万元的贴息贷款。

为了公司的稳步发展,他还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先后与全县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签订了马铃薯收购订单,建立马铃薯原料基地10万亩,涉及2万多农户,年合同量达10万吨,极大地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肖宝平初春的早晨在华亭县山寨乡南阳洼村一排

...

华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华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