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窑镇贫困村188户村民即将搬入新家

平凉日报 2017-04-21 06:04 大字
本报讯(记者李玉成赵育娴)既要往新家里置办东西,又要跟技术员学栽核桃树,虽然忙得进进出出,但杨安村村民陶继东心里却很兴奋。因为再过几天,陶继东和崇信县新窑镇4个贫困村的188户村民就要搬出大山,住进镇上修建的新型现代化移民社区了。

陶继东所在的新窑镇杨安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土地贫瘠,全村人的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也一直没有跨过贫困村这道坎。崇信县有15个贫困村,地处南部山区的新窑镇就占了6个。这里居住条件差、扶贫成本高、就地脱贫难,群众盼着搬出大山,但往哪儿搬、靠什么搬一直是道难题。

为了让贫困村的乡亲们早日脱贫,2015年,新窑镇启动了一项重点扶贫项目——占地175亩、总投资1.2亿元的赤城移民社区建设工程,下决心要将新窑、宰相、杨安、西刘4个贫困村的188户群众集体搬迁,其中包括贫困户134户480人。

新移民搬出来,远离原有的土地,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如何让贫困群众搬出来、住的好、能致富,一直是新窑镇政府思考的问题。新窑镇纪委书记梁喜军介绍说,按照“迁入区发展肉牛养殖、蔬菜种植和劳务输转,迁出区发展林果产业”的思路,新窑镇提前组织干部入户摸底调查,结合群众实际制定了致富“套餐”。

“种大棚是要操心的,不能像以前自己的撂荒地,下了种子就等老天下雨。”有了镇上免费提供的钢架大棚,贫困户王虎林告诉记者,这几个月自己边修房边跟着合作社学种植技术,希望明年大棚作物能有个好收成。

“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移民经济,离不开规划的定位和引领。”梁喜军说,新窑镇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探寻切实可行的路子,给搬迁群众免费修建了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配套了100座蔬菜大棚,并为愿意发展核桃、苜蓿产业的群众免费提供苗木,计划栽植核桃2500亩、优质饲草3000亩。

此外,针对新窑镇附近煤矿较多的特点,镇政府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外出就近务工,让他们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林区、贫瘠地区群众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不仅是住新房,搬新家,更是过上新生活。梁喜军介绍,以城镇社区建设为标准,移民社区超前规划、合理布局,设计了五种不同住宅户型,免费为群众配套建设了社区道路、绿化亮化、排污排洪等基础设施,便民服务大厅、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了农户住宅区、公共服务区、绿化休闲区等功能区,成立了赤城移民社区党总支,全力打造服务便捷、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4月13日,记者走进新窑镇赤城移民社区,依山而建的社区绿树环绕,笔直的水泥路一路延伸。移民新区不仅干净整洁,而且功能齐全。在这里,不但能住上宽敞明亮、规划有序的小康屋,而且门前有花草、停车场,院内有幼儿园、游乐场,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化粪池、排污管道巧妙地隐藏在绿地和地面下,免费的宽带网通到农户家中,让你仿佛走进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现代化高档城市小区里。

在村民们眼中,“移民”并不只是从年久失修的土坯房搬进红砖白瓦的敞亮新房,父辈们期盼多年的“进城梦”,也终于要在这个春天实现了。

移民搬迁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还将有效缓解孤寡老人无人照料等社会难题。赤城移民社区采取“集体建院、集中居住、分户生活、互助服务”的模式,规划修建了宽敞舒适的“幸福大院”,供贫困村40户无力建房的老人免费居住。

目前,赤城移民社区里正在进行最后的绿化工作,水电暖等设施服务已配套到位,住在大山深处的188户村民将在“五一”前后陆续搬入新家,开始他们美好的新生活。

新闻推荐

破解制约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

本报讯(记者陈斌)3月29日下午,全市机构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市编委主任王奋彦在讲话中强调,要紧紧围绕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崇信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崇信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