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吕连俊:一个农民的供给侧结构调整

平凉日报 2017-03-28 15:08 大字

□本报记者李桂红

连日来的几场春雨,万物复苏,柳芽冒出新绿,麦苗郁葱清新,花骨朵泛红,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崇信县木林乡东阳寨村种粮大户吕连俊却顾不上欣赏风景,径直来到洛家洼山自己承包的280亩地里查看土壤墒情。

这块地让吕连俊闹心了十几年,可今年他对这块地却满怀信心。

“这些地是乡上林场的土地,1999年我就开始承包,都是山地,靠天吃饭,小麦、油籽、药材这些耐旱的作物都种一些,雨水好了多收一点,天旱了连籽种都收不回来,在这片山洼地里折腾了十多年了,也没有落下多少收成。”老吕说起以前的日子显得有些激动,“好在去年乡上对洛家洼山和后台山上的土地进行了农田改造,铺起了砂化路,栽上了行道树,机械可以直接开到地里耕种,比以前方便太多了。”

据了解,2016年崇信县木林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涉及桃花岭、东阳寨、崖窑3个村,总投资1000多万元,新开挖田间道路土质排洪渠82.3公里,新建进地农桥30座,机械修筑高标准水平梯田8300亩,新建机耕路50.91公里,栽植农田防护林1.7万株,有效改善了山地种植条件。

随着旱作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老吕今年决定种植全膜玉米,他早早就完成了280亩地的覆膜工作。

“今年覆膜简单多了,全部机械化,我都没有出上什么力。地膜全部是政府投资的,机械费每亩地50元政府还补贴20元,我只出了30元,算下来这些地膜一共花了8000多元。”老吕的言语中满怀感激,欣喜之余还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亩800斤的产量,市场价每斤0.7元,1亩地毛收入560元,除过种子、化肥、承包费和人工,每亩地至少400元的收入,280亩地少说也有10万元以上的收入,这多亏有了党的好政策才为咱带来了好收益。”

好雨知时节,充盈的降水又给老吕的玉米丰产提供了保障,他蹲下身,抓起一把土,闻了闻,说道:“这土壤墒情不错呢,今年是个丰收年,干了一辈子农活,我一闻就知道。尽管我是个粗人,文化程度不太高,但是我觉得,现在的日子,大概就是新闻里说的咱农民的供给侧结构调整吧。”他乐呵呵地注视着远方。

新闻推荐

省上督查组督查平凉市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李富君主持汇报会

本报讯(记者柳静霓)2月20日至21日,省公安厅副巡视员郑银生带领督查组,对平凉市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进行督查。副市长李富君主持情况汇报会。在深入欧洲明发城、兰雅亲河湾建设项目...

崇信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崇信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