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微电影引来爱心潮

平凉日报 2017-03-04 15:44 大字

□本报记者吴文斌

“这里的200多本书籍,只知道是从北京捐赠过来的,却不知道是谁捐的,不知道怎么感谢。”3月1日,在偏远山区工作了35年的崇信县新窑镇杨安小学校长李栓财,看着一件件从外地寄来的包裹,怎么也没有想到因为拍了一部微电影,自己所在的学校成为了“网红学校”。

杨安村是省列贫困村,2016年之前,这里基础设施陈旧,村上仍有不少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家庭,他们的孩子穿不起过年的新衣,有些孩子甚至从没穿过新衣服。

“一部微电影让学校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并收到了很多捐助。学校也有了新的办公桌椅,去年过年10个孩子都有了新衣服穿。”李栓财说。

《山路》是平凉市第二届微影视优秀银奖作品,以崇信县原五举小学校长蔡高扬为原型,通过对其去省城住院看病后,孩子们在他常年行走的弯弯山路上期待他归来,而引出的蔡高扬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忘我奉献的故事。

影片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短短数月就获得了20多万的网络点击转载量。

“这是去年学校收到的社会资助情况统计表,这上面都是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我时常给孩子们说,要好好学习,学到知识,才能走出大山,回馈社会。”

说话间,李栓财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张写着慈善社团和爱心人士所捐赠的各类生活学习用品的表格给记者看。留守儿童魏玲如,就是很多受益儿童中的一个。

杨安小学陆续收到来自北京、上海、西宁、河南等全国各地的捐赠物品,孩子们有了新衣服、新鞋帽、书包、文具、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好几户贫困家庭还收到了米、面、油。爱心人士还免费为魏玲如家建了院墙、翻修了房顶、粉刷了墙面。

记者辗转联系上一位不愿提及名字的捐助者,他告诉记者:“我也是从大山里出来的,懂得贫困百姓的艰辛,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从不心疼钱,只要他们能成才,现在生活好了,就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以来,杨安村变化较大,危旧房改造、易地搬迁、自来水入户、道路硬化、文化广场、乡村舞台、光纤宽带、卫星电视、养殖专业合作社等项目相继落户,杨安村也告别了崎岖泥泞的黄泥路,群众们吃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

在这个信息时代,资讯传播固然够快,但是《山路》里的真实故事才是引起大家共鸣和转载的原因,一部微电影能够引来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帮扶,的确令人感动。

杨安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刘茂盛说:“希望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关心贫困山区的发展,让爱在大山深处传递下去。”

新闻推荐

杜银祥:带领家乡群众脱贫致富有信心

□本报记者王剑峰赵富生2月28日一大早,崇信县锦屏镇冉李现代农业示范园里一派热闹的景象,“访客”们有的手提新鲜草莓,有的手捧盆栽花卉,慕名而来的人们将车在园...

崇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