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定格照
□赵新华马志远文/图
在崇信县征集档案资料时,发现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一些工作照片,感觉既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又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征得其子女的同意,精选其中的几张发表出来,以飨读者。
照片的主人公叫马兆麒,生于1934年,崇信县黄花乡人,1955年参加工作,1985年退休,2001年去世。新中国刚刚诞生的1954年,只读过高小(现在的小学六年级)的他一边积极参与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一边拿起笔来为当时的《崇信报》、《平凉农民报》、《甘肃青年报》等报刊写稿,反映家乡土改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不要说在农村,就是在县城也没有一台照相机,所以留下极少的影像资料。之后的三十多年间,虽然中间有间断,但他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报道组、广播电视单位从事新闻写作。他一生中所写的1600多篇稿件中就有1000多件被中央、省、地、县报刊发表,是平凉市一位很有成就的老新闻工作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本珍贵的“剪报”本,里面剪贴了从1954年到1974年马兆麒20多年间在各种报刊上刊登的新闻稿件1000多篇。随便翻开其中的一页,剪贴的是1957年刊登的黄寨乡晨光农业社、温家乡黄花塬社和全县各乡制定全年生产计划、社员吃上新麦、扑灭虫害的新闻,这些稿件刊登在崇信籍国民党高级将领王禹廷捐献的石印机印制的《崇信报》上。
有张照片是马老在1965年在原平凉县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时在柳湖公社蹲点时的留影。画面上,一位年龄稍大点的拉着一辆架子车,旁边有两女一男三个年轻人并排前行,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个铺盖卷,那时三十刚出头的马兆麒也背着一个行李卷紧随其后,一行五六个年轻人雄赳赳气昂昂去乡下长期驻队开展“社教”工作,背景是老柳湖公社大门,门头上的高浮雕五角星和“人民公社好”五个大字清晰可见。前排那位拉车者可能是公社派去送行的干部,也可能是村里派来迎接驻村干部的人。
另一张照片是马老1969年在原平凉县安国公社青龙大队和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全省农村模范卫生工作者杨培清时的合影照片。画面左起第二人为马兆麒,第五人为杨培清,两位上级新闻单位记者手中的电影摄影机和高档照相机当时是很少见的。
最后一张照片是马兆麒1970年调回原籍崇信县委报道组工作时在木林公社崖腰大队荏地沟生产队采访兰州下乡知识青年卜建香、祝桂香等时和她们在一起的照片。画面中两位女知青头戴斗笠帽,身穿花布衣,俨然一副农村少女打扮,使人联想到当时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的动人场面。
这些有些发黄的黑白照片,虽然记录的是三四十年前马兆麒几个很平常的生活场面,但它却折射出当时的一些历史背景,耐人寻味。
1970年在崇信县木林公社采访兰州知识青年的情景。
1969年在平凉市安国公社青龙大队与采访对象杨培清(左五)及新华社、《甘肃日报》记者在一起(左二为马兆麟)。
1965年在柳湖公社搞调研时开赴农村搞“社教”运动(后左)。
新闻推荐
风起云涌的平凉地下党活动——平东工委与4621名地下党员在平凉
...
崇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