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倌”老崔的新愿景
□本报记者李桂红朱小刚
3月10日,记者来到崇信县锦屏镇文家咀村崔正锋家,院子里堆放着装满玉米的编织袋,像座小山。
崔正锋是文家咀村有名的养鸡户,今年52岁,年轻时随打工大潮南下北上,进过工厂,干过建筑工、修路工。谈起外出务工的辛酸,老崔摸着头,满脸认真地说:“除了新疆、西藏,全国各地我都跑过。遇上年景不好,留下来活干不成,回来又没活干。”10多年前,听说养鸡效益好,头脑灵活、个性要强的崔正锋和弟弟凭借出卖力气积攒的原始资本,用自家窑洞建起了第一座鸡舍。崔正锋给鸡打疫苗,没有控制好剂量,一夜之间鸡苗全部死光,就这样,兄弟俩第一次养鸡失败了。之后看到四处取经、现学现用的老崔,乡亲们多了几分不理解:秀才爱书,农民爱鸡,哪有农民不会养鸡的道理?这么简单的活儿到了老崔那儿咋就不简单了呢?
吃的亏多了,经验自然也跟着多起来。买鸡苗、配饲料、打疫苗……一桩桩一件件,老崔做得井井有条。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他“鸡倌”。不过,老崔的鸡场规模不大,一直维持在6000只,4000只林下肉鸡,2000只蛋鸡。“贪多求大,恐怕质量跟不上。”老崔固守着农民的诚实、勤劳本分,“我流转了一些大伙儿不愿种的地,种了麦子、玉米。玉米一点儿没卖,全部用来配饲料。”
崔正锋心脏不好,不能长时间干重活,养鸡无疑是这个山区农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临近年关,老崔卖了一茬肉鸡,纯收入3万元。“鸡市行情不错,每斤8块,比前几年强多了。”他说:“在新的一年里,自己打算扩大养殖规模,肉鸡每月上2000只鸡苗,这样每月就有出栏鸡。父母年龄大了,希望家人健健康康的,不用挣太多的钱,踏踏实实过每一天。”因为曾经在外奔波过,老崔坦言,和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
新闻推荐
...
崇信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崇信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