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搬出旧庄子,过上好日子

平凉日报 2016-01-06 18:08 大字

□本报记者刘英娜

元旦前夕,孙建军依着规划图找到了自己家。“幼儿园在哪呢?”他边走边问身边的路喜龙,路喜龙是崇信县新窑镇党委副书记,负责赤城移民社区项目并熟稔于心,“幼儿园就在社区广场后面,离你家很近。”而在去年8月,这个社区还画在图上。到12月底,脚下的土地虽已冻硬,但规划图里大部分建筑物的地基已经建成。

孙建军最关心的就是幼儿园的建设,三年前,全家从杨安搬到新窑街道租住,就是为了孩子上学方便。村里像孙建军这样搬出来的群众不少,但大多数还住在原址,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行路吃水不便。***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崇信县针对新窑镇林缘区群众扶贫成本高、就地脱贫难的实际,实施了赤城移民社区项目,集中安置新窑、宰相、杨安、西刘4个贫困村188户599名贫困群众。

入住的每户群众都是4分地的独院设计,房屋则为4种大小不同的户型,由群众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孙建军就选了63平米三间房的户型,虽然是社区里设计最小的户型,但足够一家四口居住。“危房改造项目给我补了1.25万元,还有每人8000元的异地搬迁费,贫困户有5万元的贴息贷款,这些钱足够修房子,结余的我想再养几头牛。”对以后的生活,孙建军早已有了筹谋。

“等社区建成了,得在广场立个导览图,社区面积这么大,免得亲戚来了找不到。”路喜龙说,赤城移民社区项目占地175亩,配套了道路交通、绿化亮化、排污排洪等基础设施及便民服务大厅、超市、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城镇社区的建设标准”,特别是在社区的东南角规划修建“幸福大院”,对40户81名特困群众进行集中安置,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难问题。

“幸福大院”是针对农村特困群众及孤寡老人探索推行的一种集中安置模式,在已经建成的周寨村“幸福大院”,记者见到了刚刚入住半个月的糟艳艳。糟艳艳是和相依为命的爷爷一起搬进的,看着烧得正旺的炉火,她感慨地说,“变化太大了”,再也不用每天去沟里担水,爷爷生病也能及时就医,去镇上几分钟就到,很方便。

同样觉得方便的,还有毛小荣。毛小荣的家在周寨村周寨社,属于矿区塌陷区治理的区域,从2008年开始,当地政府就开始有计划地向外搬迁群众,毛小荣家是最后一批。去年3月份,他们在划定的狼窝坝集中安置区修建了140多平米上下两层的小楼,还通上了土暖。“等开春了我们就搬过来,这下再不用躺炕上听炮声,担惊受怕的过日子了。”毛小荣说,等家里安顿好了就在附近打工,既能挣钱也能照顾父母。

安居乐业,是普通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崇信县针对贫困村立地条件差、居住分散、扶贫成本高的现状,因村制宜、因户施策,修建安置点6处,搬迁群众9村323户,全面改善贫困村贫困户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并引导群众养牛、种菜、栽植核桃,扶持发展油用牡丹等富民多元产业,组织就近打工,确保群众搬得出、住得稳、有产业、能致富。

新闻推荐

传递精神力量凝聚发展共识

...

崇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信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