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湾有了有声名片
□本报记者杜发强
“汭河的川哟九道弯,最有名气的村子是我的于家湾,河川里的大棚一片片,河畔里的瓜果最香甜……”寒冬腊月,暖阳升起,崇信县锦屏镇于家湾村文化广场的显示屏上,都会准时播放一段曲调优美的歌曲——这便是于家湾村的村歌《我的家乡于家湾》。
最早萌生创作村歌念头的,是歌曲的词作者之一于忠明。他是柏树乡学区一名教师,也是省作协会员。“村上通过发展蔬菜产业,许多人都富起来了,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这种幸福感,是不是该高歌一曲?”于忠明介绍说,自己作为土生土长的于家湾人,跟于家湾村干部一商量,大家都对创作村歌这事深表赞同。
“村歌的创作要与当地的地域特色、人文风情相符,才有生命力。”于忠明说,自己虽然很熟悉村情,但在创作歌词时,还是进行了多次采风,在全面了解村上的“前世今生”后,最终敲定了村歌歌词。然后再联系本地的音乐老师张斌、李淼,根据歌词的风格和村上的风土人情进行作曲。词曲创作结束后,拍摄找的是县电视台记者于金玉,演唱的是崇信一小教师关娟英。“经过大家几个月的辛苦,一首村歌视频短片终于在去年8月底完成。除了后期制作的费用,填词、谱曲、演唱、拍摄参与者均是自愿、无偿,没有要求和获取任何报酬。”于忠明说。
从歌词创作到拍摄成形,全程参与其中的村支书于建军有一肚子话要说。“村歌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唱出了原汁原味的生活,它真实地道出了于家湾村的发展历程。”于建军告诉记者,据他了解,于家湾村可能是全市最早有村歌的村子,村民都很自豪。村歌完成后,不仅通过村上电子显示屏每天固定播放,一些村民还把村歌歌词贴在家里的墙壁上,一有空就跟唱。
村子绵延数百年,唱村歌在村里可是破天荒的事情,村民们对此都觉得新奇。“……汭河的水哟清涟涟,年年岁岁浇灌我的于家湾。”村上67岁的章夺魁老人哼完几句歌词后,笑着对记者说:“这歌词中写的不正是我住的地方吗?在这地方生活了大辈子,唱自己村上的歌,就是感觉亲切、自豪。”
听说家乡有村歌了,远在广东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工作的于家湾村青年于新虎,特意联系于忠明从网上把歌曲传了过去。“长年在外很想家,听着家乡歌曲,就像身在了家乡,现在想家了就哼唱村歌。很感谢你们为村上创作了这首歌!”于新虎给于忠明回短信说。
一首村歌唱出了美丽乡村的韵味,唱出了村民的家乡情怀,逐渐成为于家湾村的一张有声名片。目前,传到网络上的《我的家乡于家湾》MV,点击量已经突破35万次。
记者感言
宣传地域风景与人文的歌曲很常见,专门为一个村庄而作的歌曲却少有。崇信县于家湾村创作村歌《我的家乡于家湾》,确实算得上别出心裁,先人一步。
村歌《我的家乡于家湾》以于家湾村真实地域环境为画面,着眼于村情、村貌、村风,用悠美的词曲赞美新农村的变化,唱出了一个有独特风土人情小村庄的美好生活。一首村歌,对于陶冶农民精神情操,增强发展内动力,提升农村文化品质,扩大村庄知名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难看出其在农村文化中的必要性。
记者欣喜地看到,在平凉大地上,村歌文化已经在萌芽生长。这也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示,在新农村建设中,除了文化硬件设施的配套外,更应该注重非物质的、精神层面上的、可以长久保存的东西。而村歌正是一种很好的载体,积极健康,雅俗共享,能让乡情乡愁和文明新风深深渗入农村沃土中,融入乡亲们的血液里。村庄发展变迁无法阻挡,村歌文化却能永存接续,崇信县于家湾创作村歌之举值得点赞,值得借鉴。
新闻推荐
...
崇信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崇信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