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村好医生骆秀丽

平凉日报 2015-01-13 07:48 大字

□本报记者秦玉龙文/图

她从医10年来,扎根基层,为山区群众治病除疾。她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和赞誉,这位乡村好医生就是崇信县九功卫生院院长骆秀丽。

2005年,骆秀丽从原平凉卫校毕业,被分配到崇信县黄寨乡卫生院工作,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面对农村落后的卫生医疗条件,目睹父老乡亲被常见病、多发病所折磨,她就立志要为乡亲们治病,减轻他们的痛苦。她结合所学的医疗知识,采用传统中医疗法,想方设法让乡亲们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治好病。

在很多医务工作者眼里,要想提高能力、干好工作就要到城区或技术设备好的大医院去工作,因为乡镇卫生院工作环境差、病人少、技术设备落后,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但骆秀丽认为,正因为乡村医疗条件差,乡亲们更需要好医生。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不懈努力,她很快成长为医院的骨干医生。2010年,她被县卫生局聘任为九功卫生院院长。卫生院人员少,为了方便群众看病,医院的每个人都同时兼任两个以上岗位,白班夜班连着上,而且个个都必须是“全科医生”,内科、外科、骨科、儿科、妇科,只要有病人来看病,就要想法设法为病人治好病。作为院长,骆秀丽更是身兼数职,既是医生,更是护士,又是药剂师,还是收费员。既要做心电图、化验工作,又要给乡亲们报新农合,还要带着医护人员进村入户搞计划免疫,建健康档案等工作。白天看病,晚上写病历,凌晨时分才能休息。

很多人不理解,问骆秀丽:“你拿一个人的工资,干那么多人的事,值得吗?”她总是淡淡一笑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没有啥值不值得!”

这些年,农村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家里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有的老人腿脚不方便,加之不识字,来医院看病不知道去哪里划价,去哪里取药,她就帮着取药。如有老人输液无人照料,她就搀扶着老人上厕所,为老人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有的老人听力不好,语言表达有障碍,交流起来困难,她就拿来纸和笔,一笔一划地写在纸上给他们看。对那些不识字的,就只能凑到耳朵前大声地说,一遍听不明白,就说两遍、三遍,经常一句话要重复好多遍。

骆秀丽所在的九功乡,有些村社没有通公交车,群众看病不方便,防病意识差,她就经常利用周末深入村社,为群众义务量血压、做健康体检,教大家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她还运用专业特长,免费为颈椎病、脑梗死患者针灸按摩,教他们一些康复方法。对一些心脏不好的老年人,她不忘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方便他们就诊咨询。对一些年龄大身边又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她总是再三叮嘱服药的时间和方法,帮他们把药分开包放,标注上老人能辨别的标记,以防止服错药。

2013年7月15日凌晨两点多,刚刚休息的骆秀丽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几个人抬来了一个病人,患者脸色发黄,大汗淋漓,双手抱膝蜷缩在一起痛苦地呻吟着。经过询问病史和查体,她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需要手术治疗,建议病人马上转到县医院手术治疗。但患者家属说,现在半夜三更的没有车,咋去县医院呢?时间就是生命,病人的病情不能再等了,骆秀丽赶紧联系了120,并随同一起前往县医院,县医院马上给病人做了胰腺切除术。主治医师告诉家属,要是病人迟来两个小时,就危险了。

在九功卫生院的门诊室里,总是放着电壶、一次性纸杯、小勺子、卫生纸等等,方便患者使用。从医10年来,骆秀丽不仅要为病人开药输液,还要出诊,忙得顾不上吃饭和休息。冬季是煤气中毒高发期,她常常在深夜冒着寒风护送病人去医院。

骆秀丽为乡亲们治病尽心尽力,赢得了乡亲们的爱戴。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她曾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奖励,先后荣获“甘肃省优秀医务工作者”、“平凉市医德医风先进个人”、“平凉市五一巾帼奖”、“平凉市红十字会优秀志愿者”、“平凉市首届乡村好青年”等多项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寒冬时节崇信县果农抓住农闲这一有利时机对果树进行剪

...

崇信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崇信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