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苹果手机与俄文名片

平凉日报 2014-09-05 19:03 大字

□本报记者张笑娟

正是苹果快要忙着采摘的时节,崇信县柏树乡信家庄果农的脸上放出苹果般的红光,他们的手机开始“忙”起来,名片也开始“忙”起来。

苹果手机

沈东林的腰带上别着两部手机,一部是家常手机,一部是苹果手机。他的苹果手机不是“苹果牌”手机,而是专门用来销售苹果的手机,上面存贮着各地苹果商的信息资料。平时,他不时与苹果商们“通风报信”;到了苹果销售旺季,这部苹果手机24小时都在开通。

在信家庄村,2640亩苹果园构成了这个村产业的主色调。而沈东林的12亩苹果园,则是这主色调中最斑斓的一块。这几年,他的7亩丰产园亩产3500公斤苹果,一年下来收入个七八万元不在话下。

沈东林原是县水泥厂的工人,1996年他辞别了12年的工作,毅然回家务作苹果。当时作出这样的抉择,用他的话来说:“那几年一斤苹果卖到了9毛钱,一亩苹果的收入就超过了我一年的工资,苹果致富的梦吸引了我。”

回家务果之初,他先从家里的3亩老苹果园子下手。老园子是老辈手里经营下来的,原先种的全是国光苹果,产量低,行情差。当时,市场热销红香蕉苹果,效益比国光“红”得多。于是,他弃“光”就“红”,实施“换头术”,给所有的苹果树嫁接上了红香蕉。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片老苹果园两年后开始挂果,到第三年效益显现。从此,他追逐市场潮流,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造。就这样,一点点开拓,一点点变化,从红香蕉到秦冠再到红富士,10年3次“变革”,昔日的老园子焕发出了新活力。2007年,他又拿出自家5亩承包地,全部栽上了苹果树。这样,前前后后滚动发展,他家共有了12亩苹果园。

12亩的苹果树真正成了“摇钱树”,沈东林的“苹果致富计划”真正变成了现实。苹果客商们把他看作重要的供应商,频频通过手机与他进行通话。

于是,沈东林渐渐感到,只有一部手机显然不够用了,他又添置了第二部手机,专门用来联系苹果业务。他说:“农历八月中下旬,苹果进入黄熟期,去掉套袋的果子被晒出了‘红脸蛋\’,又好看又好吃。到那时,我的苹果手机就忙了起来,客商的电话把我粘得很紧!”

俄文名片

信家庄年可采摘苹果670吨,如此规模的产量吸引了一个苹果商。这个苹果商名叫杨忠平,静宁人,他看中了信家庄和整个柏树塬的苹果货源,就在这里以巨额投资作后盾舞起了“龙头”。

老杨在老家有30多亩苹果园,本身就是一个苹果产销大户。他不仅销售自己出产的苹果,而且走县过乡,收购经销千家万户的苹果。几年来,他在柏树乡尤其是信家庄收购苹果,几乎把自己变成了半个柏树人和信家庄人,人们都知道有个帮助果农经销苹果的“杨老板”。(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杨老板取得信家庄人的信任,在这个庄的沟东社引资建起了规模较大的苹果储存、生产服务的综合项目。他引进广东江门新华果品公司的资金,建成了库容6000吨的果品气调库,建成了2条育果袋生产线,建成了集农药、化肥、农膜等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农资超市。在此基础上,他又注册成立了崇信县鑫塬果品有限责任公司。这一项目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信家庄和柏树乡苹果的存储、套袋和发泡网长期依赖外地的被动局面。

气调库6000吨苹果的储存,给拓展销路提出了新课题。杨忠平在盯住国内市场的同时,将目光移向了国际市场。今年,他奔赴吉尔吉斯斯坦开拓苹果销售市场,与这个国家的果品经销商洽谈,将信家庄和柏树乡的苹果以“平凉金果”的名义向外推销。吉尔吉斯斯坦只有野苹果,“平凉金果”色艳味美,具有巨大的商机。在出国之前,老杨通过有关方面的帮助,准备了俄汉对照的资料,用俄文向外商介绍崇信的县情概况,介绍“平凉金果”的优良品质。自然,他递给吉尔吉斯斯坦果品经销商的名片也是俄文的。

如今,杨忠平的身上有两种名片,一种是汉文名片,一种是俄文名片。有了两种名片,他可以内外推介,让信家庄和柏树乡以至崇信县的苹果行销于国内和国外的市场。

有了杨老板的俄文名片,信家庄的苹果开始突破出口创汇零的纪录。

新闻推荐

80件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所提建议办理完毕

...

崇信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崇信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