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平凉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正在办理今年贷款限额上调2000元

平凉日报 2014-08-12 19:06 大字

本报讯(记者赵育娴)高考录取工作目前正在陆续进行,不少考生也已经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对一些贫困考生来说,大学学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不过,现在他们不用再发愁了,日前,平凉市2014年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已经启动,贫困学生可以申请办理。

记者了解到,今年国家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标准进行了调整,规定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由6000元调整为8000元。今年平凉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正在积极办理当中。市学生资助中心及时跟踪掌握贷款进度,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目前正在与省资助中心和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积极协调,争取增加贷款指标,力争应贷尽贷,搭建绿色通道,保障家庭困难大学生顺利入学。

据介绍,自2007年以来,平凉市精心组织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贷款额度由2007年的1738人、823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7915人、9607万元。截至2013年,全市累计向69566名学生发放助学贷款3.58亿元。在贷款总量增加的同时,市、县两级资助部门积极做好贷后管理和本息按期回收工作。2013年,全市还本付息520万元,还本付息99.34%,居全省前列。其中,庄浪、华亭、静宁3县还本付息率达100%。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已经成为国家开发银行优质资产,已经成为平凉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上大学费用的重要途径。

莲花湖畔的老年自乐班

□本报记者张小兵

8月10日下午,华亭县雷神山下的莲花湖畔,七八名老年人悠然自得地聚集在亭廊下,围凳而坐,天作幕布地为台,我拉二胡、你吹笛子、他敲锣打鼓,随着一段段或铿锵或悠扬的板胡鼓乐声响起,不化妆、不穿戏服的一个个“老演员”则走进“戏台”中心,清清嗓子扯开唱腔,来自民间、自发组织的老年自乐班的“表演”便拉开帷幕。

听着飘在空中撩人耳窝的唱腔和乐器伴奏声,锻炼游玩的群众围拢过来。观众中虽然中老年人居多,但是他们的热情丝毫不亚于年轻人,大家被“台上”精彩的秦腔演唱感染着,鼓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演唱会”虽然设备简陋,但有这么多热心的戏迷捧场,一个个“老演员”的表演也更加投入,唱腔一浪高过一浪。

“自那日与徐杨决裂以后,看一看不觉是八月中秋.先王爷晏了驾太子年幼,太师爷起下了篡位奸谋。……”一段《二进宫》刚唱完,观众热烈的掌声还未停歇,“回头来我先把爹娘拜见,多谢你搭救儿恩重如山……”《赵氏孤儿》片段又激情上演,半个小时间,两折铿锵有力的秦腔吼完;“党的光辉照四方,农民心里喜洋洋,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旧貌换新颜……”紧接着,老艺人们自编自演的《喜唱农村新变化》又拉开了曲子戏的唱腔,“台上”演唱的老艺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方唱罢我登台,神采飞扬、精神抖擞,唱腔优美;“台下”乐师们“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锣鼓、笛子、二胡等乐器一齐上阵,慷慨激昂、委婉悠扬,和着微风响彻莲花湖畔、飘上雷神山尖。

“今天乐享了一顿‘戏剧大餐\’,有秦腔,又有曲子戏,真过瘾。”正在观看演出的退休老干部李志贤乐呵呵地说,“晚饭后待在家里心急,出来锻炼身体的同时听听老年自乐班的秦腔演唱,愉悦身心、修身养性,晚上睡觉都踏实。”

“通过演唱,能为戏迷送去欢乐,我和他们一样开心。”谈起演出,老年自乐班的演员张玉平说,“茶余饭后,和爱好秦腔演唱的老朋友聚一起,拉拉二胡唱唱戏,消磨时间。同时,通过参加自乐班的演唱活动,大家既交流了感情,也切磋了技艺,心情非常舒畅,很愉快。”

“谁都可以唱,唱一两句、三四句都可以,我们老年人聚在一起就是图个热闹欢乐。”刚唱完《赵氏孤儿》的演员薛根富高兴地说,“老了嘛,只要心里高兴,身体硬朗,比吃个啥、买个啥都好。”

“看看这些老爷爷老奶奶,吹拉弹唱样样会,你要好好向爷爷奶奶们学习,长大了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观看演唱的一个妇女一边教育自己的孩子一边说,“每天下午领孩子来看看老年人的演唱,对孩子的兴趣培养很有好处。”

“自从参加自乐班以来,我们身体好了,心情好了,说小了有益自己身心健康,说大了也算是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在一定程度将更多的人引导到和谐的氛围中去,这也算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老人们朴实的话语透出浓浓的温馨和快乐。

两个多小时的演唱,老年自乐班的老艺人们在一种浓浓的友爱之情与互帮互助互相鼓励的和谐氛围中,伴着几件简单的乐器便构建起自己的幸福家园,沐浴阳光、享受闲暇,充实欢乐愉悦的过着每一天。

近年来,华亭县不断加大老年人文化生活建设和扶持力度,一个个年轻时多少有点器乐或演唱的底子,退休后便因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而组建成的“老年自乐班”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每天清晨和下午,“老年自乐班”的老年人活跃在文化广场、莲花湖畔和街头巷尾,拉二胡、吼秦腔、唱曲子戏……你一弦,我一嗓子,一边练习一边演出,消磨时间,自娱自乐,陶醉其中,在愉悦身心、锻炼身体的同时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承传统文化,深受群众喜爱和称赞。

崇信:退耕能源项目惠及百姓

本报崇信讯(记者李红梅)崇信县大力实施退耕能源项目建设,使沼气、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炉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走进了百姓家。

崇信县能源部门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集中开展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炉维护技术培训10期,培训1860多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2530份,进一步提高了全县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技术水平,巩固了项目建设成果。同时,对历年建成的已停用的户用沼气池,分批次、分类型,对症施治进行维修启动,并结合实施退耕能源项目,在黄花乡凉水泉村、锦屏镇杜家沟村和铜城工园区杜家塬村分别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10个,节能炉40个,太阳能路灯26盏。

退耕能源项目的实施,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构建了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舒适宜居的新农村。“国家政策好得很,2007年给我们修建了沼气池,去年给我们装了太阳灶,今年又给我们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现在做饭用沼气,环保、干净、卫生,一天从地里劳动回来还能洗上热水澡,我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黄花乡凉水泉村村民袁虎祥高兴地说。

新闻推荐

锦屏镇涌现大批新型农民

...

崇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