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瓜棚里的“较量”

平凉日报 2014-07-13 19:10 大字

□本报记者张宏睿

7月10日,在崇信县锦屏镇于家湾村的千亩蔬菜种植基地,浙江台州客商陈银福正忙着跟顾客结账,1.5元/斤的批发价,让满脸是汗的陈银福难掩心中的喜悦。

“陈老板,你的瓜怎么能卖出这样的高价?”

“你们先尝尝这瓜,尝过就知道了。”陈银福顺势拿起刚刚采摘下来的西瓜,让大家品尝。

离陈银福瓜棚不远的九功村瓜农孟高举见有人夸陈银福的瓜甜,也送过来一个瓜,颇不服气地说:“尝尝我的瓜,和陈老板的比一比,看谁的好吃。”

大家尝后觉得,这两个瓜都皮薄少籽、瓤红多汁、口感甜脆,真是不相上下。

40多岁的陈银福,来自浙江台州市,早年曾在浙江、上海一带种瓜。前些年,他来崇信锦屏镇进行实地考察,看到这里地多土肥,非常适合种植大棚西瓜,便在于家湾的千亩蔬菜示范基地里承包了100个钢架大棚,种植“绿丰8424西瓜”。

在大棚里种西瓜,让祖祖辈辈种露天瓜的当地村民开了眼,他们暗暗合计:一亩地光大棚建设费用和土地租金就达4000多元,他陈银福不亏才怪呢!但最后的结果,却让他们目瞪口呆:大棚里的西瓜可从5月一直摘到10月,每亩产量6000多公斤,扣除各种成本,一年下来,陈银福30亩地起码赚20多万元。

同样辛苦种瓜,大棚种植亩均效益近万元,是露天种瓜的10倍,这大棚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原来,同样的一根瓜藤,本地瓜只能摘一茬,而浙江人种瓜一藤却能摘5—6茬。虽然两地瓜农在种瓜前后的备耕、选种及茬口、密度上并无二致,但6月初,头茬西瓜采摘后,浙江瓜农就挥剪整枝,不到一周,老瓜藤重现生机,进而二次开花结果,过20多天,又一茬西瓜成熟上市。不久,在其他西瓜种植基地纷纷败藤之际,他们的第三茬西瓜再一次进入市场。这还不算,8月下旬采摘下第三茬西瓜后,瓜棚里很快又藤青叶绿。陈银福说:“后两茬瓜的亩产量还有四五千斤,保守估计效益也会在每亩3000元以上。”

浙江瓜农神奇的种瓜技术,让崇信锦屏镇于家湾、九功等村本地瓜农心悦诚服,纷纷整理土地跟随陈银福改种大棚西瓜。提起陈银福,瓜农于虎成充满了感激。去年,于虎成的西瓜出现了白粉病,便急匆匆找到陈银福求救,陈银福迅速赶到于虎成的瓜棚,才发现整个瓜棚排水不畅,整棚西瓜都浸在水里,农药遇水则效果大打折扣,故而杀不死害虫。发现了这个问题,让于虎成避免了2万元的损失。

跟随陈银福种瓜,让于家湾瓜农赚了个盆满钵满。村民于等娃按照陈银福的路子3年赚了20多万元,今年他总共承包了10个棚,第一茬西瓜卖完已经收回了成本,以后的几茬就是纯利润了。

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通过几年的种植,当地瓜农不仅熟练掌握了技术,还摸索出自己的种植方法,竟然敢于挑战师傅,与陈银福来了个种西瓜“较量”。当地政府也坚持“群众路线”,引导他们在较量中提高种瓜技术。

离陈银福的瓜棚不远,当地瓜农于虎勤正忙着将采摘下来的西瓜装车,只见他的西瓜个头大,比陈银福的西瓜还要大上一圈。于虎勤说,这还不算大的,他前几天摘的最大的西瓜有30斤重呢。

问起他的西瓜种植方法,于虎勤说,技术还是遵循陈银福的路子,只是在用肥上有所不同,他施肥略多于陈银福,这也是他种瓜多年摸索出的一点经验,产量上能比陈银福多出10%。

陈银福也不示弱,看到当地瓜农种瓜水平日益提高,陈银福决定尝试引进新品种,今年他引进的西瓜新品种“1713”已经上市,陈银福说,这个品种含糖量比原来的绿丰低一点,但口感差不了多少,产量却能高出20%。

正是这两地瓜农在互不服输、互相较量中,让锦屏镇的西瓜产业日益红火。目前,崇信县、台州市瓜农的“较量”还在继续,陈银福说,他决定扎根崇信,好好种瓜。崇信的瓜农说,种瓜的技术基本掌握,他们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把以前的经验和台州瓜农的技术结合起来,自己种的瓜一定会超过台州瓜农种的瓜。

“但不管怎么说,以后我们这里种的西瓜都叫‘崇信西瓜\’了。”该镇于家湾村党总支书记于双贝说。

新闻推荐

崇信县检察院加强控告申诉窗口建设

...

崇信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崇信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