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母亲——记崆峒区花所乡寺沟村朱月娥老人
□本报记者李博
她用一颗善良的心和勤劳的双手不仅养育了自己的3个孩子,还将小叔子的3个孩子抚养成人,看着孩子们个个都成家立业,她幸福的笑容挂在了脸上,但这笑容背后50多年来的艰辛与苦涩又有谁知道呢?
她就是崆峒区花所乡寺沟村朱月娥,今年62岁,一位乐观、豁达、慈祥的老人。近日,记者对这位老人进行了采访。
年少出嫁承担起家庭重担
14岁,正是花季少年,可那个年代的朱月娥却已怀着忐忑与好奇坐在了驴背上,即将被送入洞房。“当时自己没有出过远门,出嫁那天就觉得路很长很长,心里也在想,听说在同一个公社,怎么这么远。”朱月娥老人回忆说。原来婆家在寺沟村六社,在大山深处,和崇信县闫湾村相邻,而且庄子里只有五六户人,都是小户人家,丈夫在两兄弟中排行老大。婚后的生活清贫而又辛酸,繁重的家务活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但勤快的她忙里忙外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5年后她生下了一个儿子,儿子的出生给全家人带来了欢乐,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粮食紧张年代,多一张嘴就要从其他人的口粮里面扣,家里的其他人都是劳力,承担着沉重的生产劳动,朱月娥就将自己的食物留给儿子,没有奶水,就用面糊糊喂养,就这样相继拉扯大了自己的3个儿女。
1980年的一天,对于他们家又是一个热闹的日子,小叔子要结婚了。作为长嫂的朱月娥,一边张罗饭菜,一边准备新房,风风光光地将弟妹娶进了家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娶来的却是有点智障的新娘,但生米已煮成熟饭,也只能将就着过日子。从此,朱月娥每天不仅要洗衣做饭照顾家人,还要出出进进下地干活,更要悉心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弟妹。对于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她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一心想着把日子过到别人的前面去。几年下来,弟妹也有了自己的3个孩子(两儿一女),但抚养的重担就落在了她的肩上。“那会儿,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虽然不缺粮,解决了吃饭问题,但要拉扯6个孩子,让他们吃饱穿暖还真让我费劲不少,白天下地、做饭忙家务,没时间做针线活,只有晚上在煤油灯下赶时间给孩子们做衣服、鞋子。”老人说。
朱月娥对小叔子家的3个孩子视如己出,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料下,孩子们都健康地成长。
命运多舛几经生死离别
1985年前后,朱月娥的公公婆婆因患病相继离世,山里人地多庄稼活多,而家里只有丈夫、小叔子和她3个壮劳力,老人去世后,带孩子又成了她面临的一大难题,无奈之下她叫回了刚去上学没有几天的大女儿,让她在家照顾4个弟弟1个妹妹的生活。“大女儿到现在都抱怨我,小时候让她照顾了弟弟妹妹,连学都没有上,如今还是个文盲。”老人苦笑着说。1992年夏天,小叔子喉部不适,咽不下食物,经检查得知患有食道癌,并且是晚期,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当时小叔子家的孩子大的只有9岁,小的只有3岁,看着傻笑的弟妹和少不更事的3个孩子,朱月娥悄然把眼泪吞进肚子里,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多么辛苦一定要把3个孩子抚养成人。
“老二去世没有多久,弟妹的娘家就提出了离婚,强行将弟妹带走了,我倒没什么,可娃娃咋办,没有妈妈的娃娃短精神呀!”老人激动地流着泪说。就这样,老两口养育着6个孩子,将他们抚养长大。
祸不单行,1996年春天,朱月娥的丈夫被检查出患有肝癌,如同晴天霹雳,她当场就晕倒在地,不省人事,经过抢救她才慢慢醒过来,在孩子们的再三劝阻和宽慰下才恢复了平静。为了照顾老伴,她放下了所有家务,希望时间能过得慢一点,老伴能活得时间长一点,但病魔还是夺走了老伴的生命。“他走后我心里空荡荡的,整天躺在炕上不知道干什么了……”老人说道。但她来不及悲伤,又忙前忙后张罗着一大家子的生产生活。
苦尽甘来坐享天伦之乐
时光如梭,转眼间朱月娥老人的三儿子和四儿子都长大成人,初中毕业后他们没有继续上学,老三在附近沙场干活,老四外出打工。在老人的几经努力和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们也从山庄搬到了川区生活。通过几年的积攒,老人准备给三儿子张罗一门亲事,可老三拒绝了,非要先给老四办,很快经人介绍办成了老四的婚事。结婚那天,儿子和儿媳给她敬了两杯酒,很少喝酒的她一饮而尽,还给了一对新人两个大红包。第二年,又操办了老四和小女儿的婚事,老人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娃娃都很争气,成家后自立门户本本分分地过日子,生活打理得有模有样,我也不用再操心了。”老人欣慰地说着,“儿女们都很孝顺,逢年过节争着抢着叫我去他们家里,给我做可口的饭菜,还买新衣服。”如今的老人和三儿子生活在一起,每天带着小孙子玩乐,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新闻推荐
...
崇信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崇信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