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崇信农民:拓开“牛”路子 广挣“牛”票子

平凉日报 2014-06-16 07:59 大字

本报崇信讯(记者李建军赵育娴李芳芳)崇信有句老话“庄稼汉一头牛,性命在里头”。如今,崇信农民大建基地,创新模式,延伸链条,靠牛挣票子,发牛财。

6月15日,在黄寨乡白新庄永盛千头肉牛繁育中心,39岁的张亚东满怀自信:“原来主要买‘架子牛\’育肥,每头赚3000元,现在繁育牛犊,利润能翻一番。”这个中心占地52.2亩,3月份建成,已经有基础母牛200多头,产牛犊四五十头。达到1000头时,能多赚3000万元。

张亚东现在是他的恒盛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和书记,和村里张强生、张银劳、张碎劳等36户养殖大户一起,组成合作社,集资建起5个基地,占地近150亩,平均每户年收入也在二三十万元。

他们还和一家公司合作,建办有机肥工厂,厂房等一切已就绪,就等设备到位,建成后可实现畜禽粪便循环利用,年可生产2万吨有机肥。拿牛来算,每头每年的粪便产成肥料,可卖500元。

崇信全县已建成35个养殖区,千头养牛村36个,养殖大户近2000户,今年还在建7个养殖区。

全县现牛存栏8.5万头,而据《崇信县志》有数据以来记载,1920年全县牛存栏仅1275头,是那时的整整66倍。

记者采访的永盛千头肉牛繁育中心,目前是崇信县最大的一个繁育中心。在这里,让我们感到靠“牛”发财的勃勃生机。

一个产业要兴旺,必须要有带头人。白新庄2008年就在张亚东的带领下发展牛产业,经过多年拼搏,已见大效。要做到抱拳出击,组团发展。张亚东他们“大户+基地”的模式,使崇信的牛产业有了规模,有了希望。要有创新。不论从繁育、改良、饲养等环节,他们依靠科技手段,而且延伸产业链,创新增长方式,这都是一个产业的不竭动力。

从崇信牛产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平凉红牛”的生力!

新闻推荐

崆峒示范区整治农家乐食品安全崆峒讯近日崆峒山生态文

...

崇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