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味觉记忆 攀钢“老食匠”做强“攀枝花味道”记

攀枝花日报 2020-06-17 06:47 大字

图为干净整洁的挂面生产线。图为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制作糕点。□本报记者 陶泓霖 特约通讯员 罗本平 文/图

6月15日,位于东区银江镇的攀钢生活公司老食匠分公司(下称“老食匠”)包装车间内,10余名工人忙着分装不同口味的粽子,并装入礼盒。端午节临近,这些“攀枝花味道”将成为许多家庭的美味。

在未来发展的蓝图中,“老食匠”有一个目标:带着“攀枝花味道”闯市场。

成立之初是服务型企业

“老食匠”的成立,更多的是对攀钢职工及家属生活的一种“福利”。

上世纪八十年代,攀钢职工大多是北方人。攀钢生活公司老食匠分公司经理秦军讲述,为了改善职工的饮食,提升职工的幸福感,攀钢生活公司于1983年正式投入生产运营。当时企业生产的产品单一,但人情味重,以北方人喜欢的面条、馒头、糕点等为主,并命名为“攀钢挂面”“攀钢馒头”等。

从建厂开始,攀钢生活公司一直以服务型企业的身份运行。“这相当于是一种后勤保障,‘攀钢挂面’‘攀钢馒头’在许多攀钢职工以及攀枝花人的印象里,是一种味觉记忆。”秦军说。

历经转型发展中的阵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本土的一些食品企业逐渐起步,外地不少龙头企业也进入了攀枝花。由“服务型”企业逐步向“经营型”企业转变,成为攀钢生活公司发展与生存的必然要求。

“刚开始,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能达到60%,但在本土企业崛起和外地企业进入的双重夹击下,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秦军说,探寻原因,是生产经营的理念和方式出了问题,此前产品的生产与市场的销售脱节,“我们的产品市场接受度行不行,我们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也不知道。”

不能把握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企业年亏损达到数百万元。

以需求为导向深耕市场

如何实现转型发展?

2016年,攀钢生活公司将“攀钢挂面”更名为“老食匠挂面”。

2017年,企业实行“产销一体”的策略,将生产人员与销售环节绑在一起,员工深入市场,自产自销,在直面市场竞争中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

根据市场需求,企业从消费者的需求入手,研究开发新的产品,陆续推出了“老食匠凉面”、鸡蛋系列面条、杂粮系列面条等产品,并根据不同需求制作产品,供应超市、餐饮企业、攀西地区农村市场等。转型发展中,面条、馒头不再是企业的“主力军”,粽子、油底肉、农特产品等实现了“百花齐放”。

“如今,企业涉及的产品达200多种。”秦军介绍,2019年,企业实现销售额3000余万元,扭亏为盈,这也是企业成立36年来首次盈利。这一年,攀钢生活公司食品分公司也正式更名为攀钢生活公司老食匠分公司。

不断创新“攀枝花味道”

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基础上,“老食匠”把产品做精做细,做得更有“攀枝花味道”。

在“老食匠”产品系列中,有一款粽子的味道尤为独特。与市场上的许多产品不一样,它的味道多了盐边青花椒的“麻”味。这是“老食匠”在产品研发中的一种创新尝试。

“结合攀枝花的其它产品,进行产品方面的融合,推出一些极具攀枝花特色的产品。”秦军说,在研发中,把青花椒融合进粽子,产品一经推出,颇受川渝地区的消费者喜欢,一年卖出了2万个。

在产品研发中,青花椒粽子并不是“老食匠”的唯一探寻。

攀钢生活公司有专业的川菜大师,攀枝花有众多的农产品经营企业,“老食匠”联合内外资源,把目光放在了芒果、油底肉、红烧肉、鸡枞、桑葚等特色产品的研发上,尝试融入更多的本土元素,推出更多大家喜欢的产品。

眼下,有攀钢人的地方就有“老食匠”的产品,但企业的目标不仅于此。“我们的目标是有攀枝花人的地方,就有‘老食匠’的产品,就有攀枝花的味道。”秦军说。

新闻推荐

禁渔期非法捕捞 增殖放流修复生态盐边法检两院给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课

5日,在第49个世界环境日当天,盐边县法院组织县检察院、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镇干部群众督促姜某某、李某某、蔡...

盐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盐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