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安置小区的“小区大治”方略
设立充电站方便村民出行。□本报记者 梁波 文/图
集中居住的安置小区,怎样才能做到安全有序、文明整洁、和谐繁荣?
最近,盐边县红格镇红格村老街组的安置小区,用一套鲜活的方法,给出了答案——
围绕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加快乡风文明建设、探索特色小镇治理路径,红格镇党委、政府积极谋划,筹措资金,安排指导红格村村支两委、村民小组创造条件、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倡导新风,用建立充电桩、垃圾分类投放点、文化小广场等系列接地气的小投入,对应制定易操作、好执行的灵活机制,推动“小区大治”方略落地落实,凸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治理的大智慧。
电瓶车充电站“充出”安全有序
沿着省道310线、从花团锦簇的红格镇入口尖角地前行500米,位于红格加油站对面的一大片坡地,林林总总矗立着高低不一的10多栋居民楼,这里就是红格村老街组的集中安置小区,随着红格镇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深入推进,这里陆续集中安置了以红格村为主的508户征地拆迁村民。
“这两年,红格镇的道路交通越来越发达,集镇上的电瓶车数量增长非常快,在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电瓶车在小区的充电、停放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红格村党支部副书记罗施成告诉记者,老街组安置小区共有11栋6层居民楼和4栋13层电梯公寓,住户508户、约1500余人,几乎家家都有电瓶车,经常横七竖八停满各楼栋的单元楼梯口。
在加快完善特色小镇的治理中,红格镇党委、政府从大处谋划、从小处着眼,为彻底解决红格村老街组安置点住户电瓶车乱停乱放、充电难、堵塞消防通道、影响居民出行等问题,凑集9万元资金,组织红格村村支两委、安置小区业主委员会,在位于阳光西街1号楼、滨河西街7号楼处各建一个电瓶车充电站,设置停车位、充电桩。其中,1号楼充电站可停放电瓶车80辆,安装充电桩4台,同时供40辆电瓶车充电;7号楼充电站可停放电瓶车60辆,安装充电桩3台,同时供30辆电瓶车充电。
10月24日下午3点,记者在安置点1号楼充电站见到了正在充电的居民娄巧,对于充电站的设立,她竖起了大拇指,“政府为我们想得太周到了,我家住7楼,以前没有充电站的时候,充一次电要从7楼接电线下来,既不方便更不安全,如今这样的烦心事没有了。”
据悉,为了让充电站良好运行,小区业主委员会设置了二维码,业主扫码付费,一元钱可充电3小时,所收电费用于支付电网电价、维护充电站,若有剩余投入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绿地面积。
垃圾分类投放点“投出”优美环境
在安置小区住了快2年,52岁的居民徐贵成觉得现如今小区的变化很大,其中之一就是扔垃圾都开始有学问了。
10月24日下午,在花木葱茏的小区道路上,提着垃圾的徐贵成走向了一个带着棚顶的绿色围栏,这里是今年镇上为小区建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徐贵成一边将手里的垃圾分类投放,一边告诉记者:“以前,我们丢垃圾都是用一个口袋,现在要按照指示牌分类投放垃圾,慢慢就习惯了,觉得这样挺好。”
为什么会觉得好?徐贵成讲出了原因,以前小区垃圾桶不多,部分投放垃圾的居民甚至乱扔垃圾,加上清运不及时,天气热了都有臭味。自从镇上在小区建了4个垃圾分类投放点,改变了原先垃圾投放偏、远、少的弊端,每个投放点有4个垃圾桶,且就近设在楼栋前,方便投放,每天定点定时有专人清理,小区环境干净整洁了许多,大家从最初的不习惯、嫌麻烦到现在主动分类投放,都觉得生活品质提升了,心里舒服了。
记者看到,在各个垃圾分类投放点的围栏上,对应垃圾桶都清晰标注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四个分类,这是红格镇在着力创建实施乡村振兴省级先进乡镇和人居环境示范村工作的重要举措,旨在改变居民观念,让垃圾分类形成习惯,与集镇实施的“可回收垃圾兑换”机制联动起来,形成“镇统筹指导,村督促检查,社共建共治”三级联动抓创建的工作局面。
文化小广场“化出”新风尚
在安置小区几栋楼房的中央地带,记者看到了一个上有房顶、四周有透明玻璃围栏的大棚,罗施成说,这是小区的文化小广场,是用村集体经济建起来的,总投资70余万元。
为了倡导好习惯,引领小区居民健康生活的新风尚,红格村小街组在镇上的指导下,立足文化小广场设施,确定专人管理,广泛开展广场舞、歌咏会、体育比赛等小区文化娱乐活动,各户婚丧嫁娶也在这里举行,在全力打造小区休闲文化阵地、丰富居民业余生活的同时,提倡勤俭节约、新事新办。
为此,红格村购买了音响、体育用品以及桌椅、餐具,出台了一条“村规民约”:凡是老街组的村民,均可以8元、10元、15元每桌的最低价格租赁场地、音响、桌椅、厨房,自助式举办寿宴、婚宴、升学宴;而村里80岁以上老人办寿宴则免费使用场地及设施。截至目前,文化小广场已接待村民举办各类宴席30余次,最大限度减少了铺张浪费。
据村民小组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文化小广场还将进行提档升级,增加LED屏等设施,进一步拓展功能,为全组村民、小区居民做好服务。
新闻推荐
“弄弄坪”是攀钢主厂区所在地。关于其命名,当地传说颇多。其中有一段传闻广为流传:据说,1964年,中央决定攀钢选址时,因为山高...
盐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