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收促脱贫 傈僳族小山村变了样
村支书饶桂菱查看李世清家的蚕茧。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10月8日,攀枝花市盐边县渔门镇核桃箐村坪子组贫困户李世清家门口堆满了准备出售的蚕茧。李世清养蚕两年,共有桑园10亩,每年养蚕5至6批,初步估计今年养蚕收入1.8万元。此外,他今年将桑葚全部制成了桑葚干出售,采购商直接到家门口收购,十分方便,全年桑葚收入7万元左右。
近年来,核桃箐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确定了“一段一品”“三段式”规模发展产业,即上段核桃、中段花椒、下段桑树,现已发展核桃1400亩、桑树800亩、花椒500亩,户均发展种植业4亩;注重优质养殖业发展,共发展黑山羊1700余只,试养殖黄牛70余头,跑山鸡2200余只。
“今年平均每户仅桑葚就有5万至6万元毛收入。全村 2018 年脱贫后,我们将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增收。”村支书饶桂菱说。
发展后备力量村支书要主动“让贤”
海拔1500-1900米的核桃箐村,是盐边县13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总人口65户314人(均为傈僳族),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176人,贫困发生率为55.8%,是盐边县面积最小、人口最少、贫困发生率最高、傈僳聚居“纯度”最高的“四最”贫困村,2014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
“因为地势比较偏远,农副产品销售成了大问题。”饶桂菱说。
2018年起,在盐边县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攀枝花市誉兴种植专合社主动上门收购农户的桑果,40天内为全村解决了32万斤、约60万元鲜桑果的销售问题,户均增收约1万元。同时,结对帮扶单位攀枝花市公安局也积极参与消费扶贫。市公安局派驻核桃箐村第一书记肖洪波介绍,通过动员,市公安局广大干部职工先后购买核桃箐村20余万元农副产品,去年还主动到桑园采购桑果,解决了约3万元鲜果的销路问题。
2017年10月,该村成立核桃箐种养殖合作社,通过线上、线下平台销售土特产。2018、2019年两年间,线上平台共出售桑葚干近2000斤、收入2万至3万元。
饶桂菱介绍,目前他是核桃箐种养殖专合社法人代表,但是他准备主动“让贤”,让20多岁的村民贺小明接替他。
“要实现稳定脱贫增收,就要有后备力量。去年我们把贺小明等留守在家、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带动起来,为他们创造平台和机会,让他们积累经验、学会技术,带动老百姓增收。”饶桂菱介绍。
桑葚销路不愁村集体经济不断增收
肖洪波介绍,近年来,通过党员示范工程,党员李昌全带头发展蚕桑养殖,桑蚕养殖已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据统计,核桃箐村去年桑果产值30万元,今年鲜果批发价2.5元/斤,全村产出40万斤鲜果,产值高达100万元。
目前,该村大力开展促销、贫困户增收和集体经济双赢工作,推进“支部+专合+贫困户”发展模式,积极与帮扶单位、乡镇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市内外促销和网上促销“双轨”并行,2018 年和 2019 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3000余元。
此外,他们将公安局等帮扶单位共同捐赠的30余万资金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把全体村民群众纳入全村产业发展的总“盘子”,实行“普惠制”,带动全村同步向小康迈进。
“今年我们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民主评议,将省级财政拨付的1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用于村部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目前项目已竣工,预计每年光伏发电为村集体创收1万元。”饶桂菱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吴江记者李刚)为进一步提升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安保工作期间,市公安局党委在全市公...
盐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