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格萨拉景区“升级”记
□本报记者 梁波
1月3日上午9时许,海拔2600米的格萨拉景区内,一栋簇新的、房檐和外墙绘着彝族特色图案的小楼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内部装修,这是盐边县投资50万元新建的上村村旅游中心暨村土特产销售中心,2019年春节,这里将开门迎客。
新年伊始,盐边县委、县政府围绕市委“一核引领、一带支撑、三谷带动”的康养产业布局,加快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全方位立体发展,创新推出“山上是景区、山间山下是产区,共建农文旅融合区”的三区联动模式,着力将格萨拉景区打造成“生态地质科普博物馆、美丽自然大课堂、户外体验康养地”,以生动的实践验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景区建设
立足品质提升,打造升级版
近年来,格萨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服务功能全面完善。
2015-2016年,盐边县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完成了两盐公路(省道216线)的提升工程,提高了攀枝花市区、凉山州至景区的通达性和舒适度;2018年,盐边县政府决定将格萨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内的两条旅游主干道,同时也是通往上村村、韭菜坪村、毛坪子村的出行通道,以“政府划拨一点、企业投资一点、扶贫资金解决一点、社会筹资一点”的方式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已完成施工设计方案,预算投入资金4500万元。
在加强景区安全体系建设方面,盐边县根据国家和省A级景区创建和管理规范及相关行业标准,制定了公共安全应急预案,在景区内和游客中心设置高清监控探头23个、投放300台北斗卫星多功能应急救援服务器,提升了景区安全保障性和智慧旅游便捷度。
产区路径
背靠绿水青山,拓宽致富路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地处格萨拉乡岩上片区,整个景区范围内有6个已脱贫退出的省级贫困村,为巩固脱贫退出成果,格萨拉景区以旅游产业为切口,着力将景区生态资源、贫困村农特产品资源转化为旅游业发展资本,带动景区周边贫困村群众增收致富。
(下转2版)
(上接1版)近年来,通过“景区+专合组织+农户”的模式,格萨拉景区成功将野生菌类、土豆类、肉食类、蔬菜类等本土特色农产品推向旅游市场,景区周边村民自产的土特产品销量逐年增加,近3年来,当地群众增加收入800多万元,景区内的村民群众逐渐成为旅游产业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共享者。
去年,格萨拉景区成功举办“游山水盐边,听索玛花开”为主题的索玛花生态旅游节、火把节,组织大湾村、大坪子村、上村村、韭菜坪村等贫困村共计60余户农户“搭乘”节庆活动的“快车”,销售土鸡、黑山猪、红骨羊、土蜂蜜等农副产品,收益突破30万元,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融合区共建
同创生态圈,助推绿色发展
按照盐边县“空间全覆盖、产业大融合、四季皆可游”的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格萨拉景区将共建融合区作为中心支撑,加快景区旅游业与特色农业产业融合,与民族文化风情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
盐边县充分利用省、市旅游推介会和促销活动,大力宣传格萨拉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特色产业、产品、品牌宣传活动,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年来,格萨拉景区自驾游客量逐年增加,景区与成都新国旅行社等9家旅行社合作,年发团量约500余团次,接待市外团队游客2万余人。
盐边县积极组织格萨拉景区及周边乡镇的彝族歌手、音乐组合、老艺人以及文化学者,挖掘和展示当地深厚的大笮文化底蕴,将格萨拉的歌曲、音乐、锅庄、传统技艺融入到时尚抖音、旅游游记、摄影大赛、旅游精品歌曲展演中去,推出景区赏花、绿石林探秘、购物、民俗风情体验、走访彝家民居等活动,不断做实景区的文化内涵。
盐边县正着力培育省道216沿线旅游业态,拟在渔门至格萨拉生态民俗走廊沿线打造农家乐30户、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22家,打造格萨拉乡古德麽些古村落,升级国胜茶旅一体乡村旅游示范区,以点带面,加快盐边北部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新闻推荐
国胜乡桃树坪采茶。国胜茶园。国胜乡□本报记者梁波国胜乡,位于盐边县西北部,是百灵山下,新坪之滨,拥翠...
盐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盐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