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腿书记”破难题 记3年走访贫困户1600余次的钱可英

四川日报 2018-11-14 06:27 大字

□本报记者 王代强

【人物名片】

钱可英,2015年8月起任攀枝花市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中槽村第一书记。她用脚步丈量全村每一寸土地,累计走访贫困户1600余次,并在一次次走访中将村里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逐个击破,带领全村顺利“摘帽”。

【记者手记】

3年走访贫困户1600余次,平均每天要走访约1.5次,正如贫困户刘秀芬感叹,“一个女孩每天这样翻山越岭,我们都很佩服!”

而钱可英却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干了许多琐碎的事,做的事很普通。”

但恰恰是这些“琐碎的事”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造就了中槽村的变化,赢得了群众对她的信任。

扶贫工作离不开“勤”与“实”。这不仅是对钱可英扶贫工作的赞赏,更应该成为千千万万坚守在扶贫一线干部的工作信条。

【先锋事迹】

一条马尾辫,一身运动装,一个文件袋。11月1日早上,钱可英轻装上阵,开始了一天的入户走访。

这家小孩得抓紧时间上户口,免得影响入学;那家老人生活困难,看能否帮他办个低保;几家村民都在试种重楼,计划申请产业项目资金……走访中,她将一个个问题记在本子上,同时给领导、同事打电话,协调解决办理。

“这里太偏远了,村民办事不方便,我就是来给大家跑腿的。”钱可英爽朗一笑。

从盐边县城到中槽村有5个小时左右车程,沿途尽是悬崖峭壁,沙石滚滚。钱可英刚到村里时,村委会不通网络,没有电脑,甚至难觅厕所。“群众那么多年都能生活,这点苦不算什么。”没有一声抱怨,钱可英卷起铺盖挤住在村干部家,开启“白天走访,晚上写材料”的工作节奏。

那段时间村里发大水,冲毁了大槽河组中槽河上的一座踏水桥。虽称为“桥”,实际上是由两三根木头捆在一起“搭”成的通道。

中槽河呈“Y”字形纵贯全村,沿线还有好几座类似的踏水桥,是村民通往乡上的必经之路。村委会主任郑继辉记得,在他小时候这些桥就存在,反复被冲毁,但因缺资金,桥的模样几十年未改。

钱可英走访发现,村民想“修一座像样的桥”的愿望很强烈。“心动不如行动。”钱可英多方反映、协调,甚至直接跑到市县帮扶单位找法子,终于筹得数十万元,在4座踏水桥旁新建了石桥。

指着宽阔平整的石桥,阴山组村民郑保甲感叹:“以前我们的核桃、青花椒丰收了,背出去很不方便。现在修了新桥,外面的商贩都能自己开起小车进来收。”

不止于此。通过走访,问需于民,对接、协调相关帮扶单位、干部,钱可英和驻村工作组成员一起,将长期以来制约发展的电力、通信、出行问题列入项目库,啃下了基础设施落后的“硬骨头”。

这几年,在钱可英不断“跑腿”下,中槽村的养羊、养猪等产业扶贫项目顺利实施,全村去年人均收入已达12622元,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新闻推荐

盐边县委工作组调研督促环保工作

本报讯(何志记者梁波)近日,盐边县委工作组来到省道310盐边段、盐边县冶金辅料有限公司、汉都物流堆场、兴茂动力堆场等...

盐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