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苗寨绷鼓响

攀枝花日报 2018-02-09 08:49 大字

响彻大山的鼓声,寄托着苗族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本报记者梁波文/图

1月31日清晨,比米粒略大的雪花轻轻地洒落在海拔2100米的盐边县国胜乡大花地村。

大花地村过去是省级贫困村,村民大多是苗族同胞。当天,村民们穿起了传统的苗族服装,前往一个叫开会垭口的地方,一路上,村民的欢声笑语似乎冲淡了天气的寒冷。

山下,一辆接一辆的小轿车、越野车、面包车也纷纷往山里赶,他们是帮扶大花地村的市、县对口联系单位和闻讯专程从城里赶来看热闹的市民游客。(下转4版)

(上接1版)这天,这个苗家村寨要做一件轰动十里八乡的“大事”——举行大花地村首届绷鼓仪式。

“绷鼓仪式是盐边县苗族同胞祭祖祈福、保佑安康、凝聚族人的传统民俗活动,一般两三代人才举行一次。”苗族绷鼓仪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华高告诉记者,举行绷鼓仪式比较“花钱”,今年62岁的他也仅仅亲身经历了三次绷鼓仪式。

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大花地村,如何承担绷鼓仪式的耗费?

“依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这几年全村走上了富裕路,2016年,村里脱贫摘帽,2017年,村里25户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了5000元,都说盛世重礼,为了迎接2018年的新春佳节,在乡党委政府和市县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我们村支两委决定举行绷鼓仪式。”大花地村委会主任、致富带头人古顺祥对记者说。

贫穷小山村,过上红火好日子

地理位置偏僻、地形条件复杂、交通十分不便、产业单一、村民观念落后、缺发展资金、缺产业技术曾是困扰大花地村多年的问题。

乘着***的东风,大花地村的发展像插上了翅膀。2015年以来,投入到村里的中央、省、市、县财政资金、项目资金逾1000万元,全村新建12.9公里的产业和入户道路,硬化11.8公里主要村组道路,新修建300立方米水池一口,修建小水窖87口,核桃、青花椒、魔芋、山羊、野猪等种植养殖产业蓬勃兴旺……

按照“一村一品”思路,大花地村成立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大笮苗山鸡”品牌,村部、学校、部分村民家中实现宽带入网,手机网络信号覆盖全村;村部、文化室及卫生室高标准改造。

全村建档立卡的***户25户、102人实现了四个100%:100%住房安全,100%通自来水,100%通生活用电,100%能接收广播电视信号。

绷鼓敲得响,小康路上后劲足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生活富裕了,心情舒畅了,大花地沸腾了。

1月31日上午10时,一挂鞭炮在飞舞的雪花里噼里啪啦炸响,绷鼓仪式前的“暖场”活动正式开始。舞台上,用标准的普通话主持节目的,一个是外地后生,一个是本村女娃,外地后生是来自市财政局的年轻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杜华东,本村女娃是刚从四川文理学院放假回家过年的学生熊小菊。

在清亮、悠远、欢畅的芦笙、弦子、长箫的演奏中,丰盛的饭菜煮起来,欢乐的歌儿唱起来,快乐的舞步跳起来,自信满满的大花地村民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表演了12个载歌载舞的苗族特色节目,市财政局为全村19名大学、中职学生发放了8500元教育助学金;市国投公司为活动提供了3万元专项资金。

上午11时30分,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绷鼓仪式开始了,一头大黄牛在人们的惊呼中,“轰隆”一声被壮硕的苗家汉子放倒在土坡上,宰牛、取皮、绷鼓一气呵成,参加活动的人们按照古老的习俗,分成男女两组,用藤条敲打绷好的新鼓,敲的人越多越喜庆,鼓声越响越吉祥。

在响彻大山的鼓声中,19岁的大学新生李祖琼告诉记者,去年考上大学,因为学费没有筹齐,她差点辍学,是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帮助她走进了大学校园,她决心学成后回来建设家乡,回报党和政府的恩情。

毛家山组的农户李树明敲得最起劲,他家2017年人均收入达到了近6000元,不久前又贷到了一笔4万元的免息发展资金,准备在新年里发展养牛产业。

驻村“第一书记”杜华东敲得很用心,他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在村里创新“公司+支部+农户”发展模式,扎实推进大花地特色农业的转型升级……

这让人振奋的鼓声里,寄托着大花地乡亲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新闻推荐

昔日“钢铁硬汉” 今日“阳光暖男” 攀枝花市城市转型发展纪实

攀枝花全景花舞人间景区新山梯田风光游人驻足运动休闲二滩水电站■全媒体记者向晟核心提示1月下旬,全国大部分天气遭遇强降温,寒风肆虐。然而,在北纬26°,川南攀枝花,温暖的阳光却让城市展现出别样的...

盐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盐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