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引路人” 致富“好帮手” —— 道角村“第一书记”何双江***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彭莉
盐边县温泉彝族乡道角村,位于大山深处。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乘着***的东风,致富的梦想正在田间地头茁壮生长。
近年来,道角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沟沟的农民用上了手机智能广播,改变了信息需要“口口相传”的落后局面;打了一场漂亮的科技文化扶贫战役,村民们拥有自己的“农民学校”和“农民影院”;引进后备母猪,试种纹党参,多种致富增收产业给彝家人带来新希望……嬗变的背后,是道角村“第一书记”何双江对***的坚守和付出。
吹响科技文化扶贫号角
在决战***、精准脱贫的过程中,何双江融入新理念,在产业发展、队伍建设、基层治理、干群“扶智”,“好习惯”“好风气”养成等诸多方面,创新性地推进工作。
在全市贫困村中率先建成智能广播“社社响”系统,是道角村在信息沟通交流方式上的重要创新。村民们可以听到汉语、彝语广播,还能通过远程控制主机开关的手机APP,随时随地收听广播。这个改变,解决了村组干部发布通知通告、宣传政策、暴雨预警等紧急事项只能依靠电话或走路入户的落后方式。
曾经的道角村信息闭塞,村里很多妇女、老人听不懂汉话或者看不懂手机短信,不会使用微信、不会操作短信群发。过时的方式导致基层治理成本高、效率低,面对这样的问题,何双江带领村支两委积极思考、认真探究。今年5月20日,顺利建成智能无线广播“社社响”并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基层工作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如今,这套系统还开通了为群众“点歌”功能,以逐步改变一办喜事就大量放烟花的传统,成为倡导文明风尚的新平台。
扶贫路上,如何解决村民安于现状和听天由命的“等靠要”思想,是何双江认真思考的问题。
扶智是关键。为此,何双江多方争取,于2016年8月建起了全市贫困村第一家“农民学校”和“农民影院”,为村民打造了一个学习的乐园。他带领村支两委干部改造村会议室,配备笔记本电脑、功放设备等教学设备,把墙面改为7米宽的投影“幕布”,为窗户装上遮光窗帘,穿上“科技新衣”的村部会议室,变身为可容纳70多人的多媒体教室和环绕声“影院”。
科技文化扶贫的号角悄然吹响,实现了一室多用的学习乐园,依托覆盖全村的无线智能广播“社社响”系统和通村互联网,开展党建、法律、文艺、农技方面教育教学和培训。截至目前,道角村“农民学校”举办各类培训和党员教育20多场次,播放电影20场,发放党建、种植养殖技术和扶贫政策等资料、教材2000余份,惠及群众1000余人(次)。
针对群众的需求和培训难问题,何双江实施了“流动农民学校”培训模式,组织专家、志愿者扛着“流动农民学校”大旗,拎着便携式音响、无线耳麦等设备,进村入户开展种植养殖培训。党参种植、养殖场防疫、雪桃修枝、新式蚕具推广……一场场具有科技含量的培训让这个偏远山村焕发活力。
选对产业走发展新路子
为了帮助村民找到致富项目和解决贫困户增收产业单一的问题,2016年夏天,何双江引进了35头具有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西昌高山黑猪,作为后备母猪发放给贫困户养殖,每户村民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将道角村变成西昌高山黑猪的养殖和猪仔的销售大村,是何双江带领村民编织的另一个梦想。为此,他四处奔波,争取资金,再次引进了46头后备母猪,基本实现了后备母猪全村贫困户养殖全覆盖。养殖落实了,他又马不停蹄地为村民寻找到黑猪销售渠道。
道角村放羊坪组、干河组的农作物单一,村民们迟迟未能脱贫,这是何双江的一块“心病”。在对当地土壤进行化验的基础上,他结合道角村野生党参较多的实际,经过考察和论证,与客户签订了引种50亩纹党参的保底价收购合同。如今,参苗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且长势喜人。根据保底收购协议,如果管理到位,年底将为24户种植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同时,该项目还可为村集体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在何双江的带领下,全村上下齐头并进,看到希望的村民干劲十足。
帮助腰包逐渐鼓起来的村民培养好习惯,养成好风气,是何双江的另一个创新扶贫“新招”。针对道角村存在的“蹲地吃饭、餐具乱摆、衣服乱放、红白喜事攀比”等问题,在全县首先提出“彝村新风行动”,重点实施了“餐有桌、坐有凳、厨有柜、衣有架、饮有杯”的“五有”行动,开展了“卫生习惯好家庭”及“彝村好人”评选活动。
如今的道角村,沐浴着文明春风,以崭新的容貌行进在致富道路上。
新闻推荐
巡回审判现场盐边县法院供图在做完课间操后,8岁的学生小成与其他10名同学玩“逮猫猫”(又称“巴电”,即一位同学将另一位同学逮住,被逮住的同学就算输)游戏,结果小成的右手撞在学校砖墙上,导致右尺桡骨...
盐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盐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