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边远山村的谋路记

攀枝花日报 2017-06-08 07:31 大字
□本报记者 梁波 

特约通讯员 陶亚克 雷梓林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盐边县红果乡省棚子村却因为有了近忧而萌发了远虑。

2017年,省棚子村的村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绿色生态新产业带来的惊喜——经过3年多时间培育出来的2000亩桃树全部生根、开花,其中1000亩桃树进入了盛果期。正当村民喜滋滋地打算春天卖桃花发展旅游经济,夏天卖桃子发展商品经济的时候,却因为全村4个村民组都没有一条像样的硬化路,赏花的游客进不了村,收桃的商贩不愿进村,导致全村陷入了花开无人看、桃熟无人买的窘境。

无路、缺硬化路,成了省棚子村村民的近忧,集体谋路,成了全村的长远思虑。

路烂:油桃丰收却难卖好价钱

前些年,红果乡煤矿企业众多,且多数都在距省棚子村最近的老红坭乡附近,村里的主要壮劳力都在煤矿企业打工挣钱,村里基本没有什么产业。近几年,随着攀枝花从资源开采向阳光生态康养转型,落后过剩产能逐渐淘汰,红果乡的煤矿企业逐渐关停、整合,省棚子村的村民开始向土地寻找致富道路。在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带动下,村里用3年多的时间发展起了2000亩桃树、1000亩李子树、800亩核桃、600亩青花椒。

“我们村4个村民组,共计229户、806人,其中插花贫困户30户、131人。这几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全村各村民组都因地制宜地发展起了产业,目前每个组都形成了特色不一的产业带,大坪子组以油桃为主,省棚子组以青花椒、核桃为主,湾村组以青花椒、芒果为主,中村组以李子为主。其中,中村组全部栽种的是品种好的蜜李,今年就要挂果上市,就是道路恼火得很。”说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和道路崎岖的一喜一忧,村支书王伯银打开了话匣子。

5月过后,以大坪子组为核心的2000亩油桃大量挂果,其中1000亩首次进入盛果期,预计能达到株产30斤以上的好收成。然而,面对自家红彤彤的油桃,村民王恩平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收桃子的商贩几天才来一个,价格压得低,我们完全是含着眼泪卖给他的呀。”

收桃子的商贩同样也有话要说:“这个村基本都是土泥巴石头路,弯弯拐拐的,车子抖得老高,桃子好多都碰烂了,这几天下雨,碰烂的更多。”32岁的钱刘军是少数进省棚子村收桃的商贩。5月15日,正在冒雨收购油桃的他告诉记者,从4月底到现在,他已经收了3万多斤油桃,全部销往昆明,但到了目的地至少有三成桃子被碰烂,被果商挑出来扔了,成本太高。

这样的现实给了省棚子村村民当头一棒,如果没有畅通的硬化路,产业发展再好,致富之路也难以走顺畅。

盼路:村民主动为村道让路

盼望道路畅通,成为省棚子村的集体心情。与此同时,党和政府改善边远山村基础设施的进程不断加快,关心、温暖也在走进省棚子村。

驻村第一书记王俸平告诉记者,在他驻村近2年的时间里,村支两委向市、县相关部门争取到“一事一议”资金,硬化了弯村组的道路;为了解决全村生产用水,争取到项目资金、帮扶资金为4个村民组恢复三面光堰沟4条,总计10余公里;去年,省棚子村又争取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资金近400万元,修建了13个蓄水池,总容量1130立方米,把管网铺通到每家每户的田间地头,为全村种植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针对流经省棚子村的红坭河河道冲毁严重的问题,市、县水务部门加固河坝,投资50万元实施了红坭河河堤灾后恢复项目……

在这样的背景下,村民们始终坚持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修路。

50岁的双云才是村里的科技示范户,他最自豪的事情是他的儿子双忠平为乡亲们设计了一座大桥的图纸。2016年,村上利用县上的5万元专项资金,解决大坪子组红坭河段路不通的问题,双忠平设计的大桥图纸,村民们按照每户200元投工投劳,建起了大坪子桥。

如今,大坪子桥在农产品运输中起了大作用,不少村民还买了车,住在红坭河北岸的邵文才就是其中之一。今年4月,邵文才花1.9万元买的三轮电动车在油桃收购中起了大作用,每天来来往往要从桥上运送几十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就在省棚子村油桃采收的时候,一个最大的政策红利在村里落地,从村部到大坪子组的3.1公里硬化路于5月初正式动工,这条路由盐边县交通运输局投资105万元,将打通、串联全村4个村民组,并与县道连接。这条喜讯迅速在全村传遍。

施工中,路基开挖涉及到10多家村民的油桃地。就在施工方和乡上共同商量挖树赔偿的事情时,一个令人感动的场景发生了:77岁的村民杨国富主动将自己家挡路的6棵油桃树移走,而村民刘汉菊则直接把25株红线内的油桃树砍了……仅仅2天时间,最棘手的施工赔偿问题,在没有花一分钱的情况下顺利解决,这让联系施工的副乡长贺晓莲感动不已:“我真没想到,省棚子村村民能在修路的问题上如此顾大局。”

5月15日,面对记者“一棵油桃树一年要产生200元的经济价值,损失这么大为什么不要赔偿?”的问题,大嗓门的刘汉菊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条路是关系到全村人的大事,如果我不砍,在村里抬不起头,还要啥子赔偿哟。”

谋路:随时带着图纸的村支书

在省棚子村有两个“50”后支书,一个是53岁的驻村第一书记王俸平,一个是55岁的村支部书记王伯银。最近两年,在他们的带领下,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了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全村23名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村民发展致富的主心骨。

“他们为了村上通路确实操了很多心。”村民邵文才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王伯银的口袋里有一张图纸,只要来了市、县部门的领导,他就要拿出来,给领导们又比又画。

带着好奇心,记者向王伯银讨要了图纸。这是一张用铅笔在A4纸上画的草图,图的空隙处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文字。这张图王伯银从去年画到今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但这张图在他的心里却装了整整26年,“我们这里和仁和区务本乡只有一山之隔,有一条上世纪60年代用于拉木头车辆通行的土路,务本乡那边离市区近,东西好卖。26年前,我当上村主任,当时就想把这条路修通。”

从省棚子村村部(原老红坭乡政府)到大坪子组菜籽箐,再到仁和区务本乡的道路共计27公里,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崎岖、颠簸,只有四驱越野车能通行。此路一旦打通,省棚子村到务本乡只需半小时,将为省棚子村打开通向市场的又一条重要通道。

王伯银将这个想法告诉王俸平后,得到了积极回应,两人时常往乡上跑,但从去年到今年,红果乡急需资金投入的重要项目有25个之多。最终两人得出一个结论,现在市、县资金太紧张,只有背着图纸上省城谋求资金。

随着省棚子3.1公里村道硬化路的推进,王俸平、王伯银感觉机会来了,因为这条路的修通,将为27公里省(棚子)务(本)路节省3.8公里。5月16日晚,在电话里,王伯银告诉记者,村里准备向上级汇报时只表达一个观点,如果打通从大坪子组菜籽箐到仁和区务本乡的23.2公里(27公里-3.8公里)硬化路,将形成一条以省棚子、务本乡为中心点的“市、区—盐边环湖路—仁和区务本乡”的农产品交易、旅游交通大环线。

新闻推荐

盐边县城乡党组织“共建同创”倡新风

本报讯(记者梁波)“这是我在入党24年后,第二次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读入党誓词。”5月30日,盐边县红格镇昔格达村77岁的老党员朱光灿向记者讲述不久前参加的一次特殊的支部生活时,依然情绪激动。...

盐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盐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