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通话 师生都哭了

华西都市报 2017-03-01 09:54 大字

留守学生与在外打工的父母通话。

攀枝花市盐边县箐河傈僳族乡岩门村小学地处偏僻大山之中。2月23日,一场主题为“看见爱的希望”公益行动,在村小教室举行。通过爱心企业捐赠的交互智能平板设备,8名留守儿童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进行了视频通话,暖暖的亲情令在场师生感动落泪。

岩门村小学六年级三班的学生贺志丽是一名乖巧的傈僳族女孩,过完春节,还没有开学,父母就离家到外地打工了,她成为留守儿童,在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23日下午,在多媒体教学课上,老师通过黑板上的交互智能平板设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孩子们讲述傈僳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讲课间隙,老师点名,请贺志丽到教室前方,说要给她一个惊喜。接着,平板屏幕上,出现了两个人的视频画面,他们是贺志丽的父母。“女儿,你还好吗?”听到父母的声音,贺志丽泪流满面,她说:“爸爸妈妈,我很好,老师和同学对我都很好,我晓得照顾自己……”见到这一场景,教室里的师生和工作人员都哭了。

箐河乡地处盐边县北部山区,是攀枝花市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岩门村小学一共有74名学生,其中71名是傈僳族。为帮助当地发展教育,2016年10月,作为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希沃(seewo)首次为学校捐赠了一批高科技的交互智能平板,改变了过去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拓宽了农村孩子的知识面,受到了师生和当地教育部门的欢迎。

“今年,我们来此回访时,发现不少学生的父母在春节后外出打工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需要关注,于是,我们萌生了让孩子们与远在外地的父母视频连线的想法。”希沃(seewo)的工作人员说,希望通过公益活动,给留守儿童带来温暖和抚慰,提升留守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唤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精神层面的关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湘东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一张惠及盐边群众的医疗清单

□本报记者梁波通讯员谭吉祥2月25日,周六,上午9点过,位于盐边县城十字街下方的盐边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了10多位居民。看病的、测血压的、咨询健康保健的,把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药房、西医...

盐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盐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